随着心血管病发病率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的日益增多,我国需要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基数不断加大。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抗凝门诊主任王东进教授指出,由于抗凝治疗个体化要求高,需要定期监测,而公众普遍缺乏抗凝管理意识和常识,导致出现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不规范,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作为血栓性疾病、房颤、或进行过心脏瓣膜置换、瓣环植入等手术患者所必须进行的基础治疗之一,抗凝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术后血液凝块的形成,防止心脏病、中风和主要动静脉阻塞所带来的危害。但是,抗凝药的服用剂量受到患者年龄、体重、饮食习惯、服用药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剂量过大容易引起出血,剂量过小又达不到抗凝作用。因此,患者必须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率)水平,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使INR水平达到一定的目标值范围,以保证抗凝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王东进教授认为,定期监测INR水平,对患者的合理用药、规避出血风险以及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抗凝治疗的关键和管理的重点。通过定期监测可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防止脑出血、脑梗、肺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现代快报记者 金宁
抗凝不规范
会引起脑血管意外
医者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