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5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在京首发 首次全景式呈现故宫的前世今生
收录了404张珍贵照片,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故宫三部曲》作者、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在新书发布会上

  在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故宫三部曲》——《变局》《承载》《守望》昨天下午在故宫宝蕴楼举行新书发布会和作品座谈会。该书作者、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用近百万字和404幅罕见的珍贵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故宫近百年的动荡历史。他说,该书的出版,是献给故宫博物院90岁生日的礼物。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等出席了座谈会。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文 赵杰/摄

  《变局》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记载紫禁城由明清两代皇宫变为故宫博物院的全过程。

  《承载》

  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起点,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九一八事变”后,“国宝南迁”的这段悲壮历史。

  《守望》

  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记载两岸分离以后形成“一宫两院”的发展过程与现状。

  曾见证过故宫南迁文物开箱

  《故宫三部曲》是首部文学版的“故宫通史”,对故宫的前世今生,首次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

  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章剑华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化、历史,而写作《故宫三部曲》,要从2003年任职江苏省文化厅厅长开始。由于工作上的原因,他多次来到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地下文物仓库。“当时那里有上千箱北京故宫南迁的文物,都贴着封条。”章剑华回忆,他曾在朝天宫库房见证过打开南迁文物箱时的情景,里面的稻草还很新鲜。

  因为南京博物院经常有台北故宫的人来交流,南迁文物的后人也经常到南京博物院进行访问,章剑华经常要陪同,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不断地了解这段历史,并产生极大兴趣。

  章剑华发现,虽然有许多当事人写了回忆录和文章,但几乎都是零星的、片断式的,缺乏全面、详尽的记述。于是,他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

  “我做过记者,写过通讯、报告文学。凭我的敏感,觉得这是个好题材。而之所以选择报告文学的题材,是因为我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主要事实、主要人物是真实的,而文学题材,可以在人物和细节上进行虚构,可读性较好。”

  404幅珍贵照片再现跌宕历史

  章剑华介绍,《故宫三部曲》用404幅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故宫博物院近百年的动荡历史。在他看来,最有意义的照片,来自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件。

  “一是南迁前装运文物的图片,还有故宫文物南迁到了南京、停在下关码头等船出发时的照片,以及南迁文物到达台湾,找不到安放地,在糖厂和台北雾峰北沟临时存放的照片。”

  章剑华说,这三个历史节点正好串联起了故宫博物院90年的文物迁移史。这些照片一是由故宫博物院提供,二是组织故宫人重走南迁路时留下的影像,还有故宫后人提供的照片。“有些照片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庄尚严的儿子庄灵提供的。”

  章剑华坦言,十年创作,自己很少应酬,闲暇时间大多用来查资料,“周六周日几乎都在收集整理资料和写书。”

  章剑华的资料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去图书馆、博物馆,“收集的书籍在300本左右。”二是向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院长请教,采访当年参与故宫文物外迁的工作人员。他曾5次前往台湾采访。

  书中也有浪漫而悲情的爱情

  一部故宫博物院“院史”,串联起中国近现代诸多历史事件,枝节蔓生,线索复杂。章剑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仅他接触的有关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就有100多份资料。“但每一条迁移路线,每一条路线上南迁文物的数字,有哪些人物参与,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我要将人物、事件、地点、时间还有南迁文物的数量都要一一对应起来,收集研究的工作量很大。”

  在《故宫三部曲》中,也有一段浪漫而悲情的爱情故事,例如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周若思和高茂宽,两人因故宫结缘,并在文物西迁途中喜结连理。后来,因部分文物迁台,周若思随行,从此夫妻被一道海峡阻隔,终成诀别,令人唏嘘。

  章剑华说,其实,文中的周若思和高茂宽是虚构的人物,但虚构是有依据的。“他们都是北大的高材生,当时,北大有一批学生到故宫实习,不少人后来就留在故宫工作,但是他们并不为人所知。虚构的这两个人物,是以当年年轻的故宫人为原型,代表那个时代的进步力量。”

  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在拥有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章剑华自己也时常惊喜连连。例如,一度消失的西周宝物“散氏盘”,就是故宫工作人员在筹备文物南迁时发现的。

  又例如,1924年11月5日,民国政府废掉《清室优待条件》,在溥仪出宫时,守城士兵对他的行李作了检查,对不允许带出宫的东西一一扣下,其中就有《快雪时晴帖》。前来督促溥仪出宫的李石曾深知其价值不可估量,立即派人买回一只大铁柜,将宝帖锁了起来。

  后来,民国政府决定将昔日皇宫禁地改造成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将装有《快雪时晴帖》的大铁柜移至自己办公室,任何人不得动它。

  1928年6月,张作霖说要借《快雪时晴帖》一阅。易培基立即意识到,说是借阅实为强占。他推说锁在保险柜里,而钥匙分别由冯玉祥等三人持有,拿不到宝帖。就在十几小时后,张作霖乘坐的从北平开往沈阳的火车在皇姑屯站遭炸弹袭击。假如易培基把《快雪时晴帖》“借”给了张作霖,就成了他的随葬品了。

  专家评价

  将国脉、民脉、文脉

  结合在了一起

  新书发布会结束后,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故宫博物院元勋吴瀛之孙、著名画家吴欢等出席了座谈会。

  孙家正肯定了该套书的出版发行,他表示,《故宫三部曲》的出版发行,对故宫、对整个文化建设都非常有意义。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三部曲》是一部难得的文学性故宫史,对记录故宫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本书可以知道鲜为人知的一些事,很多人都问我是不是好东西都搬到台湾去了,这本书都有真实的故事。”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说,《故宫三部曲》为故宫学增加了形象、感人、生动、丰富的成分。“我读了后,感觉确实是丰富了对故宫的认识,我很感谢作者,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这样的书。”

  《小说选刊》副主编、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干对这部作品也赞不绝口,他说,《故宫三部曲》的伟大之处,将国脉、民脉、文脉结合在了一起。国脉是故宫博物院90年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灾难从抗争到崛起的历史,历史需要一个镜像。这个镜像,章剑华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点,就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这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艰难抗争史,所以它不仅是记忆、不仅是文物,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