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5版:行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9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刺桐为城
——读泉州记之二

  文/潘向黎

  有时候开玩笑,我会自称“南蛮子”(这是清朝满人对南方汉人的蔑称),但其实我们这些“南蛮子”,都是宋代以后从中原迁徙到福建的,福建最早的原住民,是闽越族。

  闽越族是古代东方少数民族之一,以福建为主要居住地。闽越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与海,因此他们善于造船、很早就开始航海,并且和日本、东南亚进行海上贸易。船棺葬、蛇图腾崇拜、文身、鸡卜等带神秘色彩的民俗,其实都与水上活动密切相关。比如文身,就是长年在海边生活的他们,用它避蛟龙之害。

  在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看到的外形似鸟的船,是在别处从未见过的,这些造型奇异的船默默验证着历史上关于福建人的记载“……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以船为车,以海为路,在海上自如往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考古发现,在秦汉时期,福建已经使用燃烧香料木的香熏了,而这些香料木,正是从东南亚、南亚诸国舶来的。舶来品,“舶”,航海大船也,一个舶字,明白无疑地告诉我们:进口货,最早都是从海路上来的。而文身的习俗,到了宋元时代大放光彩,泉州文身的技艺非常出名,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泉州文身。马可波罗就说,有许多印度富人到刺桐城(泉州古称)来文身。元朝的《岛夷志略》中载:“(外国)男子尝附舶至泉州经纪,罄其资囊,以文其身。”这狂热与今天的嗜美一族斥巨资赴韩国整容、去欧洲注射美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唐·包何《送李使君赴泉州》)“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唐·薛能诗)唐朝不愧叫作“盛唐”,民族交融带来的健旺血气、泱泱大国的自信心态,使得中国真正是个开放、自由而强盛的国度。在唐朝,今天被称之为“小小的”的泉州,成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之一。五代时留从效扩泉州城,“重加版筑,旁植刺桐环绕”,俏丽浓妍的刺桐花从此在泉州处处盛开,泉州“刺桐为城”,泉州港也以“刺桐”的音译“Zaitun ”闻名海外。

  上苍何意,为什么是泉州——刺桐?

  地理上是因为南方沿海多山,山地使沿海和内陆交通不便,加上当时的地方诸侯也需要海外资源来支持地方经济和自己的权威,于是自然而然转向海路的开拓。唐中后期,路上的丝绸之路因战乱而阻断,加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这是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里明晰的记录。

  北宋初年,泉州已经是全国三大海港之一了,到中期,成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港,北宋末年南宋初,已经和广州并驾齐驱。元代,“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海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语),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季风也是泉州的好朋友。秦汉起,东南沿海已经利用风帆和季风出海。唐宋两代,对季风的了解渐渐深入,利用得日益娴熟——“船舶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朱彧《萍洲可谈》)即:东南亚太平洋航线和南亚印度洋航线,利用太平洋、印度洋夏季所吹的东南风和冬季所刮的西北风。王十朋诗谓“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也是当时人娴熟利用季风的明证。而今天泉州尚存的九日山祈风石刻,就是当时泉州地区祈神保佑出海顺风的官方典礼的遗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