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断绝师生关系”背后的公共表达困境

  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声明要断绝与新招硕士生的师生关系,该学生随后做出回应。事件起因为,导师觉得学生在微信圈中发表的攻击他人的言论,让自己不安,已经“忍无可忍”。(9月21日澎湃新闻网)

  断绝师生关系是导师的自由选择,这种直白的拒绝比藏着掖着的欺骗来得直接。但是,是否需要将断绝师生关系的决定公之于众,则值得商榷。这种公开,虽然能够最大程度地扩散导师的态度,但是也必然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他是一个被导师公开拒绝的学生。

  这种断绝师生关系的做法,透露出的是公共表达的困境。首先,微信表达也是一种公共表达。即便只是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有感而发,也会因为发言对象的显著性和公共性,以及微信的外部传播性,而使发言具有公共话题的属性。当发言涉及公众人物和公共话题,并且在微信圈中广为传播时,传播者就应该具有基本的把关意识,保证所传播内容的真实客观,保证所传播观点的理性准确,这是对判断对象的尊重,也是对自身表达权利的尊重。

  新闻中研究生的发言并无多少过分之处,但触及了公共批评中的困境——批评身边之人、之事通常会导致反感,被认为是不近人情、不通世事。而且周围的人也会认为批评人者缺少尊重,是在破坏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身为主持人的崔永元批评央视时,其就事论事的批评态度被舆论推崇。但显然,这种公共表达的坦然与坦荡还未形成惯性,身边的人和事还是公共表达的禁区。正是因为这种意识,让导师在看到学生批评同事和同行时觉得不能接受,觉得这是狂徒的表现。而事实是,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成为公共表达的对象,只要问题存在,只要表达客观理性。否则,公共表达就会因为禁区的存在而陷入困境。乾羽(作者为高校副教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