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六弢自幼习书,遍习历代名碑名帖,他深入继承传统,从古人中汲取营养;同时,他又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的书法语言,创作出了不同形质、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7月初,张六弢在南京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吸引了大批艺术收藏家、爱好者和业内人士,并获得了诸多赞誉。作为江苏书坛年轻一代中的领军人物,张六弢不骄不躁,一直安静地书写,保持着鲜活的创作状态,在文字中颐养自己的性情,以静养心,以心养字。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张六弢8岁便开始学习书法,他广泛吸收六朝汉魏的碑帖,钟情于明清大草。“一般人的书法学习不是以碑为主,就是以帖为主。但我那时由于学习条件有限,不管碑还是帖都临,涉猎范围比较广泛。正因如此,我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碑帖融合的道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我更加坚定地走碑帖结合的道路。”
纵观历史,将碑帖结合成功并最终成为大师的书家寥寥无几,有人也曾劝说张六弢放弃,但他认为碑帖的结合更能体现自己的性情。“一直以来我的创作思路都非常清晰,知道自己该走哪一路,哪一风格。同时,不管是我身上性格里的元素,还是对美的感觉,我对碑与帖都是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融合。”
在张六弢的书法作品中,无论何种书体,何种尺幅,一直以节奏作为组织作品的核心,特别是他的草书作品极富情绪感与节奏感。“草书是最容易表达性情的一种字体,而且草书极富情绪感和节奏感。我作品里的节奏感,可能与我喜爱音乐有一定的关系,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我在创作过程中对节奏有着良好的把握,这可能与我对旋律的敏感有关。”
在张六弢看来,艺术家要有精品意识,要有风骨、有担当。“我长期以来的艺术观点就是古为今用、多点提炼、鲜活创作。我非常尊重传统经典,对于中国书法,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是一定要有的。林老曾说要天天临帖,活到老临到老。临帖不能只是做做样子,我一向讨厌不经提炼的粗制滥造或是肤浅的表面模仿。临帖的过程,就是重新规范自己、重新打量自己、重新审定自己、重新思考自己的过程。今用是因为你是当下的作者,你肯定需要时代背景下的书写状态,要有性情在里面,要有感而发,而不是说接触古代书法,其他东西就不用看了。现在的社会多元文化交织,我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透视出来,并提炼总结成道理,再反馈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同时,一个艺术家能时刻保持鲜活的创作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张六弢认为,不管是将书法作为个人爱好,还是一份事业都需要静下心去做。
“其实书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综合文化的修养。不管是古时还是今时,要想成为大的书法艺术家,肯定是要静下心来。当然,不仅仅是书法,我觉得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安静、纯粹地去做。坚持自我和迎合市场确实很难中和,但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坚信只有保持着纯净的心态才能走得更远。”
现代快报记者 杨於佳
张六弢,1966年1月生于江苏宜兴。现就职于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任江苏省书法院创作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无锡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无锡市政协委员,宜兴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主要成果:
1989年入展《全国第四届书展》
1990年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一等奖
1991年获《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1998年、2000年分别入展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
作品分别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协优秀会员展,全国500名家作品展,林散之书法双年展提名奖等等。曾出版《继续写下去》《仁智之乐》《俯仰之间》等书法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