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5版:胜利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快报8位留学生实习记者寻访南京大屠杀
央视四套本周六晚10点首播
在《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节目中,他们将以独特视角重现当年这段国际救援史

  还记得今年7月中旬,作为现代快报实习记者寻访1937年“南京国际大救援”史料的8位留学生吗?本周六晚10点,他们在南京寻访4天的实录,将在央视四套与观众见面。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与他们联系时,不少留学生表示,在南京的经历,成为他们脑海中一道独特的记忆。有人对拉贝故居每个角落还记得清清楚楚,有人还向家人讲述寻访南京大屠杀史料及国际友人开展人道救援的见闻。现代快报记者 付瑞利 王颖菲 胡玉梅 安莹 徐萌 金凤 鹿伟 顾元森

  严立行

  离开南京后,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纪录片

  “这105分钟在人类历史上就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这滴水折射出不堪回首的过往,同样折射出了可贵的人性光辉。”7月18日,来自波兰的同济大学留学生严立行,在寻访了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拍摄日军暴行的经历后,写下这句话。

  他说,二战期间,他的国家波兰,也曾发生类似的大屠杀惨案。不过,遗憾的是,当时波兰没有像约翰·马吉一样勇敢的国际友人拍下侵略者的罪行。严立行说,在他们的历史书中,并没有太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介绍。但在上海,当他向中国朋友们说起时,大家都很关注,表达了很多的想法。“这段历史没有死。”这是严立行最深切的感受。

  离开南京后,严立行还从网上下载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看过之后,他有些后悔了,“如果我在去南京之前,就看了这个纪录片,可能我准备得会更好,也能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

  安东雷

  我把在南京的见闻告诉奶奶,她哭了

  如今,德国留学生安东雷已经回到他此前生活的城市——成都。如今,拉贝先生成为了他一个很崇敬的人,“碰到很困难的一些时候,我会想到他,这样也可以鼓励我自己。其实,拉贝原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是后来超过了原来的他。”

  回家之后没几天,安东雷就给自己身在德国家乡的奶奶打了电话。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奶奶经历过二战,对战争最有感触。“奶奶小时候,和家人曾有一段西逃的经历,一路上,他们见到了许多死于战争,或被饿死、冻死的人,就连她自己的奶奶,也在被拉着走的小车上活活冻死。”

  “我将我在南京的见闻告诉她,她哭了。”安东雷说,他通过视频软件和奶奶通话,奶奶的眼泪没有停过,特别是听到有许多柔弱的女人和孩子被日本士兵杀死,更是泪流满面,“奶奶所有的话,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无论如何,再也不要经历战争。’”

  林宜龙

  拉贝故居的每个角落都记得清清楚楚

  南京之行结束后,印尼留学生林宜龙回到北京生活。他是8位留学生实习记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

  林宜龙说,8月23日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预演当天,他和三五个朋友聊起了抗日战争,“说起在南京的纪念馆中看到的照片和档案,说起1937年冬天发生在南京的事情,对那场战争的了解更深了。”林宜龙也跟远在印尼的父母通电话,说起了南京之行的见闻。

  南京之行,林宜龙印象最深的是拉贝纪念馆。“当时绕了拉贝故居一圈,看了难民躲避炮弹的防空洞,然后站在拉贝塑像前,画面一幕幕浮现,战争的感觉特别浓,每个角落都记得清清楚楚。”二战期间,林宜龙的祖国印度尼西亚也遭到了日本军队的侵略,对这段历史感同身受。林宜龙说,“我希望这样的历史不要再发生,希望世界和平。”

  于中美

  一直保留着快报,准备带给爸爸看

  美国留学生于中美结束了南京之旅后,到北京一电影公司实习。实习时,总有人问她,今年夏天,你去干吗了?“我去南京调查历史了。”于中美答。

  “我和同伴们说,我去调查的是1937年,日军侵入南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外国人在南京做了些什么。而我调查的是魏特琳,我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找到了魏特琳日记和魏特琳与朋友们的书信往来,还去当年魏特琳工作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重访。”于中美和同伴们说,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魏特琳作为一个女人那么勇敢地站出来,庇护了那么多的女人和孩子,真的很了不起。

  在宁实习结束,于中美特意买了有自己文章的现代快报。这份报纸一直保留着,想着什么时候回国了,给曾经是新闻记者的爸爸瞧瞧。

  梅利莎

  一位美国朋友竟说从来没听过这段历史

  在南京的4天里,梅利莎的采访行程十分紧张,为了寻找当年美国的威尔逊医生、鲍恩典女士在南京救死扶伤第一手史料,她先后来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鼓楼医院查询资料。

  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回到北京之后,她第一时间把报纸拿出来送给爸爸和弟弟,告诉他们在南京自己都去了哪些地方,有很大的收获。听着姐姐讲述,梅利莎的弟弟最感兴趣,他一直在追:“后来呢,然后发生了什么?”

  梅利莎说:“没有想到我的弟弟会这么关心南京,他一直缠着我带他去南京来了解这段历史。”

  不仅把这段经历告诉家人,梅利莎也会时不时和朋友们提起南京。她的一位美国朋友在听了鲍恩典和威尔逊医生的故事后,十分意外,一直在表示,“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听过这段历史,我也想到南京鼓楼医院看看。”

  卡美拉

  寻访后才意识到,来南京不只是拍节目

  挪威留学生卡美拉已经来中国学了6年汉语,以前虽然对南京大屠杀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只是从书上看到的。卡美拉此次来南京了解的国际友人是丹麦人辛德贝格。南京大屠杀期间,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设立难民营,庇护了两万多难民。

  卡美拉说,她之前看的东西都是中日双方的资料,但实习期间,看到了丹麦的报纸,看到辛德贝格当年自己拍的照片,感觉很震撼。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辛德贝格写了一篇文章,他写的是“血血血,到处都是血”。

  在南京的最后一天,卡美拉在报摊上买到刊有自己文章的《现代快报》时,兴奋不已。

  卡美拉说,看到自己文章,她意识到,来南京不只是拍节目,而真的是以实习记者的身份去了解当时在南京所发生的事情,也同时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事件。

  爱文

  录视频将那份沉重留在自己身边

  “很多人都已经开始遗忘历史,遗忘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但如果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出生于1990年的俄罗斯留学生爱文,在来南京实习的第一个夜晚就失眠了。

  7月15日,他和其他留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遇难者名字的时候,会感到自己来到了一片墓地,所有人的灵魂,好像都在这里。”爱文说,失眠的那个晚上,他满脑子在想南京的战争以及这些受害者,“30万这个数目,那是我家乡人数的一半了。其实我喜欢这座城市,这里很美丽,我对这里的美印象深刻,但同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沉重。”爱文说,他甚至录了一小段视频,将那里的气氛留在自己身边。

  在南京寻访期间,爱文还寻访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并买来一束花,向烈士致敬。“在俄罗斯,我们说,英雄必须为人所知。”

  罗斯文

  在南京寻访经历成朋友间的新话题

  “南京很干净,也很发达,南京人很友善,我推荐我的朋友也去南京转一转。”虽然离开南京已经一个多月了,但说起在南京几天的生活经历,新西兰的罗斯文还是赞不绝口。

  罗斯文现在北京做兼职律师,在南京寻访国际安全区总干事、金陵大学教授贝德士的经历,成为他带给外国朋友们的新话题。“我的外国朋友们都不知道1937年在南京,有很多外国人救助中国难民,他们觉得这些外国人很棒。”罗斯文说,在拉贝纪念馆时,他看到贝德士说的那句“给全球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终于了解到为什么他不离开中国,因为他觉得他生命的意义是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让罗斯文特别感动。

  他说,以前看电视、电视剧的时候,觉得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尸骨时,自己差点哭了。

  今年7月15日至18日,来自德国、波兰、美国、新西兰、印尼、挪威、俄罗斯、南非的8位留学生,来到《现代快报》,作为实习记者寻访1937年在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开展的国际救援行动。

  4天实习期间,8位留学生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江南水泥厂、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鼓楼医院、南京第十二中学约翰·马吉图书馆查找史料,并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重走当年南京国际安全区难民营。

  8位留学生每人对应了解一至两位西方人士,挖掘他们在南京期间的救援行动和人性光辉,这些国际友人是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乔治·费奇、威尔逊、鲍恩典、贝德士、史迈士等。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8位留学生的寻访过程,将于本周六晚10点在央视四套《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节目中播出。

  本周六晚10点

  央视四套首播

  预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