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3版:胜利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巨无霸”导弹方阵是怎么看齐的?
揭秘胜利日阅兵4大看点
  摩托车礼宾方队与抗战老兵方队进行合练 法晚
  8月23日参加演练的新型坦克方队 新华社发
  联合军乐团的靓丽女兵 中国军网
  2009年国庆阅兵,战略导弹方队 中国军网

  每次阅兵盛典,当壮阔整齐的导弹方阵和坦克方阵厘秒不差通过天安门时,总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的震撼。许多人会问,导弹“巨无霸”和坦克是怎样看齐的?胜利日阅兵前夕,记者走进位于京郊的阅兵训练基地探寻答案。

  综合新华社、法晚

  看点

  同排导弹车螺丝钉

  都在一条直线上

  在宽阔的阅兵训练道上,正在进行合练的第二炮兵导弹方阵一眼望不到头,钢铁长龙发出阵阵轰鸣。在压轴方队,一枚枚被誉为“巨无霸”的某新型战略导弹,是典型的“四超”装备——超高、超宽、超长、超重。

  “受阅装备要看齐,涉及等速、骑线、标齐、卡距等多个方面,驾驶过程中必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级军士长陈喜文指着驾驶室的10多块仪表盘说,除了要严格“关照”好这些仪器的数据外,还得注意方向盘、道路情况等因素。

  记者尝试坐到驾驶员位置,发现通过后视镜几乎看不到车尾。特装驾驶员蒋圣勇说,如果发现整个方队没有看齐,要想纠正1厘米的偏差,至少要向前行进30多米。

  那他们是怎么看齐的?精湛技术加上辅助设备,为了练就过硬的驾驶技能,导弹方阵近百名特装驾驶员无论什么时间,都在踩油门找感觉。一天中午,一级军士长夏建陆正在逐个车顶安装一根红白相间的参考杆,认真调整双向摄像头的角度。这位“导弹兵王”介绍说,正在安装一套辅助标齐的设备。这个设备采用打靶时的“三点一线”原理,通过两个摄像头,及时发现调整导弹战车的位置,一举破解了标齐训练的多个难题。

  在一次上级组织的联合演练中,“巨无霸”导弹车稳步驶来,以完美的队形通过检阅台。10多台专门布置的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对准了导弹方阵。结束后通过录像回放发现,导弹装备车动作整齐划一,连同一排面的螺丝钉都在一条直线上!

  看点

  新型坦克箭式编队

  时间掐到毫秒级

  坦克方队无疑是胜利日大阅兵备受关注的焦点,作为装备方队“第一车”的驾驶员,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某“红军团”二级军士长丁辉所做的每一个动作不仅影响着本方队的受阅状态,还直接影响着整个装备方队通过天安门的时间和与空中梯队的衔接。

  这次是新型坦克首次以“箭”式编队接受检阅,同时要求受阅装备必须以匀速通过天安门,精度标准甚至达到了毫秒级。

  虽然丁辉已不是第一次参加阅兵,但面对今年的挑战还是倍感压力,“作为‘第一车’,不能出现任何微小的晃动,但是新型坦克是个重达几十吨的‘陆战之王’,野外驰骋易如反掌,但要实现‘骑线、标齐、卡距、等速’等精确时间和距离的驾驶却并非易事。”

  为了实现精准化训练,丁辉带领技术骨干研制了一套电子成像系统,通过显示器上实时的速度数据,可以微调车辆的行驶速度,同时系统也能显示出车辆是否按着受阅中轴线行进,偏差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这套系统能够把所有感觉与经验上的东西用数据精确地显示出来。使用这套系统之后,坦克方队的训练成绩大幅提升。

  坦克方队受阅长径达112.6米,每行驶100米,丁辉需要调整方向48次才能保证骑线,展现的可谓“指尖上的舞蹈”。

  看点

  摩托车礼宾方队

  护卫老兵参阅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摩托车礼宾方队45名队员将驾驶国产摩托车护卫300余名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及英烈子女代表率先通过天安门,成为这次纪念活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摩托车礼宾方队护卫抗战老同志在我国阅兵史上尚属首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摩托车护卫方队负责人吴万涛大校介绍说。近日,记者到摩托车护卫方队,零距离感受参阅官兵的别样风采。

  摩托车礼宾方队与之前相比有着本质差别。“护卫外国元首一般只需11车,车速近百公里,大家习惯了行云流水般的行车感觉,而这次同时上场45车,车速仅10公里,给我们提出了很大挑战。”礼宾方队负责人吴万涛说。

  为解决“低速难驾控,队形难保持”的两大难题,他们积极联系车辆厂家,将转速表由指针式改为数字式,便于调控车速;调整车辆电脑控制系统,保证怠速行驶不熄火;降低轮胎气压,增大触地面积增强稳定性;突出骑线行驶和过独木桥训练,要求人均每天低速行驶不少于5公里,在队员头盔上标注记号练对正,在场地上画线标点练标齐,在反复体验中提高低速平稳驾车的能力。

  这次纪念活动,礼宾方队队员驾驶国产春风650型摩托车,车重265公斤、长2.25米、宽1米,犹如一群威武雄狮驰骋在阅兵广场。“这个大块头不好驾驭,不仅要练就炉火纯青的驾驶技能,还要具备绝对充沛的体能。”礼宾方队中队长王雷深有体会。

  看点

  联合军乐团

  首次有女兵参加

  在胜利日阅兵中,一支由1000多名官兵组成的联合军乐团将以全新阵容亮相。这次联合军乐团将着陆海空三军军装,分别佩戴为抗战庆典专门设计的徽标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调整了演奏编队,第一次将铜管乐器前设,第一排安排了100名小号手,居中的70人配礼号、挂号旗,突出仪式感,增强感染力。

  “这次有100余名女兵演奏员参加演奏,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是首次。”联合军乐团团长邹锐说。

  在烈日下持续站立4小时以上不能出任何差错,这对演奏员特别是首次参加演奏的女兵演奏员来说,就不那么轻松了。

  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女兵演奏员站在演奏方队的醒目位置。庆典中,联合军乐团是入场最早、站立持续时间最长的队伍。“这就要求我们的女兵演奏员和男兵演奏员要有一样的标准、一样的强度。立正持续站立至少3小时,持续演奏两小时以上,我们平时训练中站立普遍达到4小时。”联合军乐团副团长、总指挥张海峰说,他们每天站立训练,有时地面温度达50摄氏度,官兵们没有一人叫苦叫累。特别是女兵演奏员,脸上、脖子、胳膊等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晒得黝黑,她们乐观地戏称为“人体彩绘”。

  历史记忆

  双城记:

  南京、重庆的“抗战”

  昨天,《血与火浇铸的胜利——南京·重庆抗战记忆展》在南京市档案馆正式开展。南京市档案局(馆)和重庆市档案局(馆)以“双城记”的方式,展出各类史料、图片、图表等档案资料共345张,用档案的形式讲述了抗战期间,两座城市发生的故事。展览截止到9月30日,公众可在工作日免费前往参观。

  南京市档案馆征集利用处处长刘峰说,1937年8月14日开始,日军开始“无差别”轰炸南京。根据日本防卫厅档案馆档案统计,到8月底,日军几乎每天对南京进行轰炸。日本军方曾公布如下数字,从战争开始到南京沦陷,日本海军共出动飞机800余架,轰炸南京50余次,投弹160余吨。南京沦陷前,遭遇了4个月的轰炸,展厅内,展出了一张张遭受日军轰炸后南京的老照片。 重庆遭受的苦难也不少,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军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轰炸。

  1945年8月10日,日本外相东乡茂德未经批准,擅自通过英文广播,称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无条件投降。重庆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这个消息。当晚,重庆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张灯结彩,敲锣打鼓,爆竹声震耳欲聋,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胜利的消息传到南京稍晚了些,但南京见证了日军的投降。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总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入场、坐定、签字、盖章、呈递降书……此次展出了多幅照片,还原了南京总受降仪式。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徐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