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
复旦的“确认书”,是个好教材。它能让人学习怎样“立于不败之地”,契约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
高考有出不完的新鲜事。北大清华拼状元,叫骂还在学校之间,坏不了学生的事;复旦大学与学生签订“确认书”而不录取,就可能耽误学生的前程,这种“意外”今年至少已在重庆和北京各有一起。
复旦的“确认书”,很策略。它许诺的是优先挑选专业,但在学生获知分数要填报志愿时,对分数可能够录取的学生撒网,于是京渝两地分别有被“确认”的考生因细微分差未被复旦录取。
北京考生是怎样“确认”而未录的,报道不详。幸而这名重庆考生填报复旦的同时,还填报了同批次第二志愿并获录取,否则现在就不知被复旦忽悠到了哪步田地。但复旦的“确认书”对规避责任是做得很好的,它是“咨询确认书”,考生落选了只能怪自己达不到投档分数。既然如此,为何又建议学生不再填报任何别的学校?这你可抓它不着,建议只是口头,而且只是建议。
复旦当然没有违反什么规定,而且实现了择优录取,通过“确认”高分考生提高录取竞争性,减少填报偏差不得不录取低分考生的意外。对考生来说,则需要多留个心眼,不可以相信“确认”尤其是“建议”,否则落选就无可奈何,悔之晚矣。
不知“确认书”是复旦的独门秘技,还是名校的普遍做法。大家都在争夺优质生源,竞争之下,体现着爱才之心。分数面前平等,事前准备做足,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公平,也做得很好。只是在学校与考生之间,“确认书”尤其是不再填任何其他学校的口头建议,则在合同有效的完备形式要件后面,显示出一些要提防的机心,稍许有违厚道之意。
但你也说不出什么来,它是写得很用心的,因而是很严密的,立于不败之地,一点漏洞没有,若你过于相信,寄托命运于它,则只能怪自己虑事不周,不知任何合同的后面,都可能埋伏着让人哑巴吃黄莲的陷阱,有苦说不出。如果“确认”而不被录取,则只能怪自己差了分数,再就是以涉世之初的青涩体验到“契约精神”的味道。
契约原本就不靠厚道订立,而正是靠机心的博弈。厚道显得古风盎然,但在这契约精神、商业逻辑更受推崇的现代,又往往成为过时、无用的一种德行。理解一份契约,不能粗枝大叶,必须逐句推敲其文字细微的含义,不可以想当然,不可以用良好的愿望、善意的推测填充它的意思。契约之立,须以“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谨慎、完全担当后果的坏准备,以及老道的阅历为前提。如果你经验不足、涉世不深,签了字也只能像老手那样服从约定。这便是“先小人,后君子”。
复旦的“确认书”,是个好教材。它能让人学习怎样“立于不败之地”,契约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学生经“确认”而又不被录取的报道,能够使人知道契约精神与古朴厚道不在一条道上,大家要各自负责、各怀戒心,处事须有机巧、相处须备策略。“诚意”的意思已经改写,不是相互信任,而是确认自己有所防备之后的按字据执行。
“确认”而未被录取的新闻,算是大学给考生上的特殊的“第一课”吧。当你看到“确认书”以及任何好名称时,要知道不能以一望而知、不问可知的态度去想象,而要知道现代世界的游戏规则,在于假设大家都是对手,大家都要聪明地让自己获得有利位置,而不是为“对手”设身处地。这好还是不好,冷暖自知,反正是大家都要面对的现实。
□时事评论员 刘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