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一直是画不完的主题,她吸引着古今名家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近几年,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围绕园林题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他在传统基础上开创出水墨雕塑这一独特的绘画技法,并以此运用于园林绘画中,以新的语言表现园林之美。雅昌艺术网
记者:周院长您好,“水墨雕塑”被美术界称之为“周家样”。首先请您谈一谈,到底什么是“水墨雕塑”呢?
周京新:“水墨雕塑”是一个新概念,这种画法有别于传统的绘画程式。传统绘画先用线条勾勒出基本造型,再用各种皴法、点法、染法来填充,像搭建一个框架结构的建筑,先确定结构,再用砖石去填补。而水墨雕塑不采用先勾再填的顺序,而是把线条藏进画中,画到哪儿就是哪儿,一步到位,一气呵成。
记者:“水墨雕塑”如何一步步被开创出来的?它与雕塑有什么关系?
周京新:大学二年级时,我去雁荡山写生,回来后发现,想真正画出“我”的感觉很难,因为“我”一不小心就跑到别人的画里去了。我极力想表达自己的“语言”,却苦于缺乏“语汇”,没有“单词”。
于是我在懵懂状态中实验,绘画时有意识地避免采用“个字点”“介字点”“鼠足点”这些传统的既定语汇,而是凭借自己的感受去摸索,譬如画山,却把山上树都弃之不画,只描摹山的结构。当时李畹老师,即李可染先生的妹妹,她评价说,“你画的山和传统里的不一样”。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经历了很长时间。
后来我从雕塑创作中获得启发,雕塑的创作过程很完整,它表现的空间概念和中国画不同。雕塑采用整体现浇,用一大车混凝土浇筑出一个完整的造型,不划分框架的部分,或者点、面的部分。
对比之下,用传统绘画中勾完线再填墨的技法,缺乏整体感。我看一幅画,首先会看到某条线、某个皴法、某个点,这些元素被分割成一段一段,不连贯,总感觉是几个单词生硬地拼凑,缺乏流动性。画面的意境、情趣被程式化本身所制约、束缚。
我开始用雕塑的整体语言表现来联想水墨画,概括水墨语言。
记者:“水墨雕塑”在细节上呈现哪些独特性呢?与传统国画中的“没骨法”有什么区别?
周京新:我想画一种没有线的线条,并不排斥线,而希望在探索过程中,将线条的内涵和力量埋在画面中,隐喻一些,含而不露。譬如骨骼真实存在,它却深藏在肉里,支撑起人体的框架。
“水墨雕塑”受到了“没骨法”的一定影响,但有区别。“没骨法”是传统经典语言中一个技法,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其侧重点在于描绘某一面。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比喻,“没骨法”是京剧舞台上做一个亮相的动作,而水墨雕塑是旋转的,从任何角度都能观看。
记者:近年来您多次举办过园林题材的写生展,想通过笔墨传达一种怎样的园林精神?
周京新:选择园林题材最初是为了完成一个展览项目。园林是古人将自然造化与心象结合的完美典范,是身心融于自然的栖息之所,是历代画家彰显笔墨的理想之境界。中国园林,妙在古雅含蓄,以有限空间、涵无限风景,画作亦是如同造园,人间风景被浓缩在画架上。我画园林是想表达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记者:苏州园林一直是画不完的主题,明清时期就有很多文人画过苏州园林,您如何能常画常新,体现当代性呢?
周京新:傅抱石先生说,笔墨当随时代。我用自己的技法,表达自己对园林精神的感悟,这就是当代性。对于园林绘画的态度,我们可以有反叛精神,但我们反叛的对象是自己,我们所有的制约、禁锢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通过园林写生,我进一步理解到中国画传统经典蕴含的生命力,更理解倪云林、理解李可染。园林一直存在,它持续释放着其特有的生命力,时间越长,故事越多,我们可以把园林的故事,不断纳入自己的感受中,创作新的、具有感染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