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版:乐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5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80岁同窗齐过生日
见面都说“没老,没老”
26位南师附中校友再聚首,追忆青葱岁月

  “青春是美丽的。青春并不仅仅是一段岁月和经历,青春是永远留在心中的记忆和感觉,愿这种感觉陪伴着我们,优雅地老去。”当阴东平念完这篇文章,坐在台下的二十多位老人,激动地鼓起了掌。这些老人,是1954年南师附中的毕业生,大部分人今年虚岁80岁。昨天,26位老同学以生日会的方式,为自己庆祝。现代快报记者 陈志佳

  再聚首

  见面第一句话:

  还记得我叫什么吗

  

  昨天上午9点,南京中山南路上的甘家大院门前渐渐热闹起来,一位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陆续走进了院门。老人们见了面,相互说的第一句话,大多是:“还记得我叫什么吗?”在得到确定的答复后,大家喜笑颜开,纷纷说:“没老,没老。”这些老人都是1954年南师附中的毕业生,有的人做了3年同窗,有的则是初中和高中整整6年。

  那一届毕业班有3个班,两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总共130多位同学,其中近三分之二考取了北大、清华和北航等著名学府。高中毕业后,大家各奔前程,大学毕业后,工作的地方更是遍布五湖四海。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的相聚都十分难得。“上一次人比较多的聚会,是南师附中110周年校庆,”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阴东平说,“但那次大家没有机会坐在一起聊聊天,叙叙旧,挺遗憾的。”

  参加这次同学生日会的老人,大多住在南京。阴东平说:“很多在外地的同学,都没有通知,毕竟80岁了,出远门不方便。”

  聚会提前办:

  能让更多同学参加

  

  说起这次同学生日会,阴东平说:“原本我们定在明年办,因为大部分同学是1936年出生,明年正好是80周岁,但一个意外让我们决定提前。”阴东平说,虽然大多数同学高中毕业后就不在南京了,但互相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断过,最近几年,她陆陆续续收到了不少坏消息,“有些同学去世了。”她说,“有的身体很硬朗的,说走,就这么走了。”

  今年4月19日,在南京的一位同学猝然离世,这个消息让阴东平和其他几位校友联络人心里很不平静,她说:“当年的老同学,在南京安度晚年的,这是第一个离开我们的。”

  再拖一年聚会,意味着什么?阴东平和同学们都清楚,很可能有更多的同学不能如约参加同学生日会了。因此,几位校友联络人当机立断,决定将活动提前。

  忆青春

  生活:男生都是拿“桶”去装饭

  

  9点20分,参加活动的老人基本到齐了,大家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聊起来。说起当年的同窗生活,令大家印象深刻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负责写活动发言稿的韩佩说:“那时候我们都住校,一个月的伙食费是8块钱,现在想想,当年怎么那么能吃。”说着,韩佩比画起来:“当年男生吃饭,都是拿足球大小的桶去装饭的。”话音刚落,坐在韩佩身边的王秉道立马纠正她:“那叫瓷缸,怎么叫桶呢?”

  友情:遇困难,同学最先伸援手

  当年,男生班和女生班之间,除了班干部和活跃分子以外,平时很少有来往。不过,每逢周末的晚上,同学们会在学校后面的小山上,借着月光举行晚会,这也许就是当年的年轻人唯一的娱乐活动了。

  不过,多年的同窗情谊,仍让大家觉得弥足珍贵。所有人在发言时,总是要提到哪些同学帮助过自己。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遇到困难,同学总是最先伸出援手的,“这份友情,千金不换。”

  师恩:学问和人品都很值得尊敬

  除了同学之间的故事,老人们提得最多的,就是老师。在他们看来,当年所受的教育,是他们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中学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成的时候,所以中学老师,是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王秉道说,“我们的老师,大多是当年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的,不论是学问还是人品,都非常值得尊敬。”

  聊聊天、叙叙旧,老同学相聚,高兴激动的心情都写在脸上

  现代快报记者 徐洋 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