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小三
语出作者马九器载于《中国青年报》言论,原题“手机,冷血小三?”报道说,据相关调查显示,“夫妻俩对手机的依赖超过爱人,感情会出问题……手机很可能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感情杀手’‘冷血小三’”……这种调查乃至专家言论在耸动性上早已足够,可它依旧彰显本质的浮夸:万一人家小两口各自抱着手机是在朋友圈相互点赞呢?这很“冷血”?
logo式刻板印象
语出作家张佳玮专栏:“我编了个词,姑且叫‘logo式刻板印象’,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logo的世界里,所以总想象异国他乡的人与文化是这样的……然而事实是,法国人也看《海贼王》,西班牙人也读《暮光之城》。越是年轻的一代,越是混融一气”……“logo式刻板印象”当然从来都压缩文化消费的既有格式,同时,它更是揽客惯有套路,不然剑桥三一学院门口那棵苹果树边为什么总是人头攒动?
亲情经济
来自媒体报道,算是熟词“假日经济”的细分版,在诸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清明节”“春节”等团聚日之际尤为火爆,而言及情感,不惑不盲也难。
高龄农民工
来自澎湃新闻消息,所谓“高龄农民工”,是指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2014年的统计数据是约有4685万人。“年近退休,还常常在做重体力活儿……上有老、下有小,强度大、收入低,风险高、保障少,是这些‘高龄农民工’共同的境遇。”
车语
车文化一部分,又称“灯光车语”。学者林萍本周在微博图文共置,介绍日本的车文化:“日本人开车很少变道,如果变道,基本都会先打转向灯。变道了之后会闪两下双闪,向后车表示感谢,这不是交规,没有明文规定,仅是大家习惯了的行为,对方让我插到前面了,就该感谢。来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开车的,希望我们都多点感恩,少点怒气。”
不写诗怎么能荒废掉我那么多青春期的心事
语出作家赵瑜刊载于《南方周末》短文:“高中读了五年……种种过往都掺杂着丰富的荒诞。每一次想到小镇上的那所高中,以及校园外的一些聊斋志异,我都有一种被囚的感觉。我那时候,已经开始写诗。是啊,像我这样一个不务实际的人,不写诗,怎么能荒废掉我那么多青春期的心事”……以个人经验论,青春之诗常比日记更富价值——比较而言,诗更契合青春特质:不靠谱,拒实用,特任性。
我相信灰色的阴影和朦胧
来自澎湃新闻作者钟娜对新书《出轨》的报道。《出轨》是爱尔兰小说家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集,“温柔的同情,因模糊和随机而更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以及悲喜交加的基调”大致就是特雷弗短篇小说的精要所在:“正如特雷弗曾说过的:‘我并不相信黑与白;我相信灰色的阴影和朦胧。’”
正当性危机
来自《新京报》,语出作者“阿曼时评”:“在公共讨论中,几乎人人都会试图证明自己是‘正当’的:用‘做慈善”为自己别车辩护,人肉搜索个人信息,仅为继续证明她是一个坏人。不管法律怎么规定,只要与自己观念里的‘正当性’相悖,就活该被‘踩上一万只脚’……这事的狗血之处,就是如同发生了核弹般的连锁反应,以正当为理由,不断制造新的失当。”
傍晚的天和云非常宫崎骏
语出饭否网网友“.rex”,仅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