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0版:发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5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刘基巧立“百猫坊”
衍生地名“串串烧”
  如今在原“百猫坊”旧址附近建有一处小游园,园中采用浮雕形式展示有关百猫坊的掌故

  较之门东,南京门西地区的历史渊源更加深厚,有资料显示,南京最早原住民就是从门西起始,有着2000多年历史,那时人们依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史料记载、坊间流传,有关门西的趣闻轶事可谓说不完。谷万中

  “百猫坊”衍生一串老地名

  百猫坊,乃门西众多小巷之中一条,位于彩霞街南端,西接渡船口,此地原有一座高大石牌坊,是明朝功臣俞通海府邸。传说,朱元璋以其“鱼(俞)入海(通海)成龙”为忌,又听闻俞府有“王气”,遂令军师刘基设法破解。经过察看,刘基使出在俞家门前建牌坊的妙计,巧借俞生辰时竖立以示庆贺。它是汉白玉雕刻,上有百只猫的牌坊,高三点六米宽十米,从基石到顶部,分六截叠加而成,下有四根柱子向上逐层加高,整体看去像是整石雕刻。白猫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特别是柱子下部,前后各有一只高一米左右的类似狮子的猫,形象生动逼真,暗寓“猫克鱼”,俗称百猫坊。然,1995年,这座南京唯一明代府邸石坊竟莫名消失了。

  在其周边与其有渊源的地名均由此而派生,像钓鱼(俞)台、陡门(堵门)桥、干(赶)鱼(俞)巷自不必说,还有船板堵鱼(俞)之船板巷、柳枝穿鱼(俞)之柳叶街等,说来妙趣横生。既未伤君臣和气,又化解皇上猜忌之心,刘军师可谓用心良苦啊。

  坊间传闻,我们姑妄听之,百猫坊倒是实实在在久远,这不,如今在原“百猫坊”旧址附近,下浮桥堍建起了一处小游园,向市民展示。

  “麻篮簸”装满一筐南京话

  门西是南京人聚集、栖息的传统区域,受外界干扰较小,窃以为,那里土著的语言才是正宗南京话呢,直到今天仍乡音未改。早辰子我作故地重游,抽空歪(发三声)到邻居家,听王奶奶一席话,使我这个迁徙城北逾10载的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老人家这刻儿正张罗着针线活儿呢,一口老南京话。

  线板、尺杆和顶指,乃“同门”姊妹,皆为女红必备,就是:线板(儿)、尺杆(儿)和顶指(儿)。在洋机(缝纫机)普及前,寻常人家缝补浆衫全赖手工,勤快的家庭主妇身边总少不了盛装针线的器皿,有藤编的,也有柳条的,人们叫它“麻篮簸”,如今早进博物馆啰。簸子里面每每装有针头线脑,还有线坨、袜底板儿(补袜子的专用工具)什么的,上述三样更缺一不可。

  那昝子,没有丝线(南京话叫洋丝线)销售,人们普遍使用一种无内衬包装的本棉线,一子子买回来,为使用方便,事先用专门板子绕好,于是就有了线板(儿);民间通常使用一种细长杆状尺子,刻度与杆秤类似,是由镀银的点子所组成,老南京习惯称尺杆(儿);至于顶指(儿)呢,顾名思义,就是顶针,有铁质和铜质两种。

  令人称奇,“姊妹”三个都清一色南京话儿化音,外人听起来蛮难懂的却是很悦耳。此刻王奶奶这样子对孙女儿说:“二丫头哎,燥(南京话发音:sao)点儿,燥把我的

  xianber、chigar和dingzhir拿来嗨!”

  “织机房”演绎一则歇后语

  南京有个古老行当“织机房”, 南京人俗称“机房”,它离开人们已经久远了。

  南京云锦举世闻名,其实,南京缎子也久负盛名,尤其玄缎乌质明密而发亮,且不沾灰尘,曾深受北方蒙古族王公贵族厚爱,它们均为机房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明清时期,南京丝织业很发达,许多以此为业的“机户”,瞄准商机纷纷设“机房”雇工生产。这些机房多集中门西地区,一个机户,少则几台、几十台,规模大的机户竟拥有织机五六百台。

  那时,南京城到处是低矮平房,不适宜安装织机,只能挖地三尺,将织机相当部分置于地平面以下才行。得天独厚,门西一带地势较高,所以成为机房云集之地。机工们成年累月在阴暗条件下进行拽花操作,摔梭开织的手工劳作,关节炎、驼背等,成为机工们的职业病。

  生活艰辛且不去说,还受雇主剥削压迫,他们起早贪黑地干却很少休息,往往蹲在一旁用粗茶淡饭时刻,就权当歇息了。饭后就又赶回织机旁,稍有不慎就要遭到老板娘白眼。一则不乏幽默的老南京歇后语,便是这个状况的写照,同时也流露出机工对业主不断滋生的反抗心态:瘫子掉下井——捞上来还是坐(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