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2年年初的百姓办事“零障碍”,是徐州首创的一项民生工程,主要针对的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衙门作风。
“大力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的一句话,道出了“零障碍”的目标和内涵。
经过3年的实践,百姓办事“零障碍”,这一社会治理创新之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徐州,不仅是百姓办事的障碍正在被有效清除,长期横亘在百姓与干部之间的墙也随之被推倒,干群关系正在走向“零距离”。
“让干部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零障碍”工程的实施,让权力在徐州不再任性,让百姓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现代快报记者 倪宁宁 邢志刚
启动
一次官民互动,引出一项大工程
关于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形成的缘由,有报道说,是因为一封小学生的来信。2012年年初,这位名叫陈静璞的小学六年级女生给市委书记曹新平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说曾多次目睹外公外婆在就医、缴费等过程中,障碍多,门难进、事难办的经历。她希望“收费地方的柜台全部营业,电脑全部打开,阿姨能够露出微笑”。
在徐州,还有这样一个段子:
曹新平年轻时曾经在徐州做过工人,他和昔日的工友一直保持着联系,前些年,他与已经退休的工友“拉呱”时,工友们并没有给他这位书记留面子,“别看徐州现在建设得不错,其实不行。”工友们历数在徐州的种种办事难,“办事排长队,排了队也办不好,请吃饭送香烟,贴上面子都办不成。”
没有人能证实这个段子的真实性,但是在2011年11月25日,徐州市市委机关工委书记唐健,接到了曹新平打来的电话,他首次听到了“零障碍”这个词语。
曹新平给市委机关工委下达了一项新任务。这项新任务,直到第二年的2月徐州正式启动百姓办事“零障碍”时,才被公之于众。为了实施此项工程,徐州市特别成立了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机关工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十余家部门和单位组成,下设办公室,与市委机关工委合署办公。这个办公室就是徐州市作风办。
一个月之后,徐州市全市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动员大会上,曹新平给“障碍”下了定义。所谓“零障碍”就是没障碍,就是凡是不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必备条件,而是人为设立的条件,导致办事难、办事慢、办事成本高,这个人为设置的条件就是障碍,所以“零障碍”就是铲平这些人为设置的条件,就是让百姓办事不排队、不跑腿、不找人,让群众生活更顺心、有尊严感。徐州市长朱民则强调,铲除障碍,不仅是百姓的期盼,也是政府服务的自我加压,是自我革命,是一种倒逼机制。朱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地提出,要以百姓办事零障碍为载体,打造人民群众更加信任、更加信赖的服务型政府。
全程协办与简化程序
全程协办制度是“零障碍”工程推行最早也是最核心的规范服务制度,2012年就开始在全市推广实施了,它要求通过设立协办员岗位,由专人为前来办事的百姓提供包括接待受理、咨询答疑、全程导引、主动协办、办结回复等全部办事流程在内的一条龙服务。
目前徐州3000个办事机构已设立450个协办中心、2450个协办岗位,平均每天安排近3000名协办员为群众服务。
朱林(音)是当地产权中心的全程协办员,他介绍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投诉和求助两类事项。
与此同时,徐州各机关部门针对各种人为因素带来的办事障碍进行自查自纠、自我开刀,创新权力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主动下放管理权力,坚决废止自设的“门槛”,简化行政程序,再造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三年来,推动各级党政机关清理办事障碍5290项、优化办事流程1580项、完善办事制度802项。
三年来,具有鲜明徐州特色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按照“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式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监督自动化”的要求,全面推行全程协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同岗AB角、挂牌上岗、服务质量即时评价等制度,标准化服务体系在全市各级机关单位落地生根。
监督
一把手去留,百姓说了算
机关作风衙门化,百姓办事难,是个老大难问题。怎么解决?
徐州的做法是“从群众心坎上最痛的事抓起”,哪个地方、哪个窗口障碍最多、最大,民怨最深,就先向哪个地方开刀。首当其冲的是徐州市医保中心、社保中心、房屋产权交易中心。
据医保中心副主任于庆涛介绍,徐州医保参保人员大概有300多万,但是当时整个城市只有一个报销点。“早晨一开门,大家就蜂拥而至,排队一直排到大马路上。最热的时候,两台大功率空调都不管用,只好买冰块降温。”于庆涛说,当时也没有一次性告知单,很多人排了长队,可事也办不成。社保中心和房屋产权交易中心,也是“障碍”重重。
手握问责大权的市作风办适时向三家单位发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期限是一个月。于庆涛介绍说整改期间,他们邀请了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服务对象开座谈会,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整改。就医保中心来说,他们在一个月之内,把办事点增加到6个,每个主城区增加一个,并且,全市365个社区服务站都可以办理业务。“虽然我们很努力,但是对验收并没有底。”
于庆涛所说的验收,指的是一个月后的验收评议会。
这次评议会,是徐州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实践中的一个经典,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评议会的流程是,三家单位的一把手轮流汇报整改情况,然后接受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等组成的评议团的质询,最后由202名评议员现场投票。当时的规则是,只要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评议员把票投在“不通过”票箱内,该单位一把手就地免职。于庆涛回忆当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以前老百姓的怨气太重,我们很难预料他们会怎么投票。”而从当时录制的视频看,三位一把手无不战战兢兢,汗流浃背。
但是,投票的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三家单位都获得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通过”票。
评议员,立体监督的重要一极
百姓参与干部评议,是徐州市作风办的一大发明。
徐州市委机关工委调研员曹长立,同时也是徐州市评议员协会的会长。他介绍说,2012年年初,徐州曾发起一场“零障碍”金点子征集活动,当时一下子有3万多人踊跃参加,让人看到了百姓的力量,觉得为了充实社会监督的力量,有必要在徐州建立一支主要由百姓组成的评议团。
曹长立介绍,评议员人选由社区负责推荐,主要条件是热心公益、口碑好、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市作风办审核后,办理手续。“然后对评议员进行培训,内容是巡查业务。”曹长立介绍说,目前全市评议员队伍发展到14800余人。
“评议员,在徐州是一证难求。”唐健介绍说,评议员上门监督,单位值班领导必须接待。如果不在,第二天领导必须去找他。“这就是尊严,亮证有人接招,不再回头找。”
评议员的权力真有这么大吗?
评议员李桂云是徐州市人大代表,此前,有一位4级工伤的老大姐向她反映说,2011年国家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文,改制过的企业,其退休的工伤人员纳入工伤统筹。这位老大姐便找她原先单位的相关部门要求解决问题,结果轻工公司、国资委、工商管理处三家踢皮球,互相推诿。
李桂云介入后,也没能解决。身为市人大代表的她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议案,还是碰了壁。
直到她作为评议员参加当年财政局的“两参一改”时,问题才迎刃而解。
除了社会监督外,还有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这三者构成了对干部的全方位监督。
“组织监督是骨骼,社会监督是肌肉,新闻监督是皮肤。皮肤知道冷暖,传递到大脑中枢神经,以骨骼为支撑,让肌肉去把障碍清除。”唐健形象地描述三者的分工协作关系。
“两参一改”,百姓评议制度化
如果说2012年,“零障碍”启动之初,对医保中心等三家单位进行验收评
议,是一种不无激进的大胆尝试的话,一年之后,徐州在此基础上推行的“两参一改”制度,则是把对各级机关单位开展群众性监督评议制度化了。
“两参”是指社会代表、服务对象参与监督评议,“一改”是指被评议单位整改。“两参”代表的范围很广泛,体制内外兼收、各行各业并蓄,既包括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又涵盖各个阶层、各类身份的评议员和服务对象。
“两参一改”包括巡查、评议、整改、回访四个主要环节,其中巡查是前提、评议是核心、整改是关键、回访是保障。整个“两参一改”制度的重中之重是现场评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向“两参”代表汇报工作情况,“两参”代表现场提问质询、主要负责人现场回答,结束后组织投票测评。自 “两参一改”制度实施以来,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无不高度重视、高度紧张,有的甚至如临大考、如履薄冰。原因何在?要害有二:一是提问环节不设任何限制,所提问题事先没有人知道,一些问题之尖锐、之直接、之有力,让人如坐针毡,整个评议活动不亚于一场“突发事件”的处理,不仅考验着主要负责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更考验着部门单位的工作实效;二是整个过程通过徐州电视台、“中国淮海网”等媒体现场直播,引发点击收看热潮,将社会关注的“聚光灯”打在被评议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身上,让其工作思路、措施、成效公之于众、无所遁形,形成强大压力。
很多评议员说,许多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参一改”都得到了解决。
成效
对违纪“零容忍”,权力不再任性
零障碍工程启动之初,徐州市委常委会即明确给徐州作风办进行授权,赋予了徐州市作风办12项职能。
其中两类职能引人注目:一是“临机处置权”,对群众反映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科级干部,可临机处置、直接问责,对于处级干部可以先查处、后上报;二是“一票否决权”,对市直机关拟任命的科级干部可以“一票否决”,对市委管理干部的任免为意见签署部门。对此,唐健说,“没有权力资源的配置,很难推动障碍的清除。”
“零障碍”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共有29家单位受到作风建设“黄橙红”预警,720名责任人因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违规用权、服务失职等问题受到不同形式的严肃党纪政纪处理,一批典型案例在全市予以通报。
违规违纪“零容忍”,严格管理和刚性约束之下,全徐州市党员干部敬畏法纪、守正勤廉、“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全社会崇纪守法的共同认知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用法维权、理性维权越来越多地成为当地百姓的自觉选择。徐州实施百姓办事“零距离”工程至今已经三年多,成绩斐然。
“大力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14年初对全市市直机关和单位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在260万人参与调查的人群中评估满意率为95%。同时,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2014年全市的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较上年下降了30%,涉及科级干部的信访案件数量下降了28%,处级干部信访案件数量下降了21%。
“零障碍”怎样改变了徐州
专访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
做过工人,教过书,主政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所以他接地气,有战略眼光,有开拓精神,所以在他主导下,徐州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不是偶然的。仅仅三年,这一创新工程就成绩斐然,卓有成效。GDP重要,青山绿水重要,在曹新平眼里,老百姓的尊严、幸福感同样重要。 现代快报记者 倪宁宁 邢志刚
现代快报:2012年,徐州推出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的动因是什么?
曹新平:徐州机关作风建设一直在搞,过去我们搞机关作风评议、机关的效能效率。到了2012年,群众反映比较多的是熟人文化。熟人指的是和自己认识的,或者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再进一步,熟人里面还有朋友圈、同事圈。熟人文化对普通百姓来讲,弊大于利。熟人文化是和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它最大的弱点是把人分成了两类,和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而到了官场、行政部门以后,熟人文化的危害性更大了。公权应该对所有人都平等,而熟人文化意味着你对一部分人公平,对另一部分人不公平。就徐州而言,熟人文化就呈现了一个现象,不是熟人不办事,碰到熟人乱办事。如果干部素质不高的话,就会衍生出不作为和乱作为。对非朋友、非亲戚、非同事,不作为,对自己的朋友、亲戚、同事、老上级,他乱作为。老百姓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反映比较强烈。
有一个小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希望爷爷看病的时候不需要排队,办事的时候不要找人,领养老金的时候不要看人脸色。我在大会上读过这封信,由此而启动了大规模的“零障碍”工程。
现代快报:什么叫“零障碍”?
曹新平:“零障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如果设定的规则和程序是不合法的,要清除掉。一个局里面,只要一个局长有审批权就行了,这个项目由他审批,但是在有的局,分管局长和两个处长,每一个人都分管一个环节,权力分享。一个东西要三个人签字。办一件事就要找三个人。这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处理的人积极性有了,“我有权了”。但是老百姓、企业可烦了。若三个人关系不好,则更难办。这就是人为设定。
第二种是合法的,但是不合理的规定和程序,也要清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指的就是这一块。
“零障碍”,就是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清除这两种障碍。
零障碍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是,通过清除这个零障碍,努力达到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零距离。干群在物理上有距离,但在心理上不能有距离。
我们办事有两个板块,一是为普通老百姓办事,一是为企事业团体法人办事。比较而言,前者更难。所以我们做的是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如果百姓办事都可以顺利推进的话,企业就相对容易了。通过这个工程,我们可以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质量。
现代快报:“零障碍”工程实施了三年,徐州的干部队伍有什么变化?
曹新平:变化很大,但也不能过于高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个动态的过程。
第一个,干部的服务意识增强了。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个认识了。知道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知道公权要公用,不能私用。百姓来找我办事,我是履行职责而不是帮忙。“他来找我,我都帮他办了”,这样的服务意识还是有问题的。
第二个,干部的能力水平也有了提升。有些事情你想做但没有能力做。所以开展了“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的教育,还有5种能力的提升。我们对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是敢担当,但相当一部分人不敢担当。两种情况,一种是私心作怪,也干事但不干难事,也干事但只干领导指定的事,也干事但只干能给自己带来名誉的事。还有就是能力的问题,不熟悉业务。为何艺高人胆大?因为熟悉。还有一个是授权不够,没权没担责。要敢担当,要破除私心,提高业务能力,充分授权。这样,他才敢担当。
第三,强力清除了一部分障碍。“零障碍”是一个抓手,但不是一个孤立的工程。因此在清障过程中,我们是几个结合起来做的。和三解三促相结合,和反四风相结合,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特别是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它是集团作战,联动,威力会更大。
第四,工作效率提升了。清障的一个结果是办事速度加快了。
第五,党群关系密切了。过去在网络上大都是骂的、发牢骚的、泄怨气的。现在少多了。现在,服务意识提升了,老百姓满意度也在逐年提升。
现代快报:徐州在政府部门公共办事大厅都安置了探测头,工作人员会不会有意见?
曹新平:所有为老百姓办事的场所都有监控,不是监控老百姓,而是干部。一共有17932个摄像头。
对干部,我们有两个习惯教育,“让干部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设置探测头,这是规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我的走廊里也是装的。我们尊重个人隐私,我们是装在公共办事大厅,个人办公室是不装的。
现代快报:“零障碍”的目标是什么?
曹新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事情,政府应该给人办的事,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要求替人给办了。不能办的要解释清楚。让老百姓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监督公务人员不要推诿,不要扯皮,不要人为地设置障碍。不要吃拿卡要。干部一定要有平民意识,不能有权贵意识。
现代快报:“零障碍”工程不仅把监督权交给了群众,把评议权也交给了百姓。为什么让群众参与干部评议?
曹新平:从制度设计上,这弥补了以往在干部评议上的一个缺陷。我们干部评议实际上是自己人评自己人。谁来考核干部呢?过去实际上就是部门里的自己人。相对而讲,这比你一个局长说了算公平一点。但它还是在用自己人的眼光,自己人的标准,自己人的利益在做评价,在判断合不合格。而你不是封闭的权力部门,你是面对群众的公共部门,你服务对象不来评议,谁能知道你做得好不好?群众评议,犯错的几率要小一些,而且它有纠错机制。
现在又有了一种新的问题苗头,门好进,话好说,脸好看,但不太主动作为。我们正进行治理。当然,还是要依靠群众的力量,让群众去监督评议,只要是老百姓认为你做得不好,判你不合格,就要对你采取措施,总之,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希望收费地方的柜台全部营业,电脑全部打开,阿姨能够露出微笑。
——2012年徐州小学生陈静璞给市委书记曹新平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