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4版:行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3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音乐的表达与趣味

  文/颜鸿

  关于音乐,或许可效仿狄根斯说:这是最易于理解的艺术,这是最难以理解的艺术。

  文学依赖于语言,困难的是字面意义之上的领会与阐释。如果谈到世界文学,那么翻译更是亘古不变的难题,“所译即所失”。绘画用的是眼见即识的形象甚至具象“语言”,翻译的难题看似得以幸免,但困难也还是存在。比如观看叙事性的绘画(例如《最后的晚餐》),倘若对画面背后的文化一无所知,也很难理解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音乐被认为是一种普世语言,普世到没有语言,咿呀学语的儿童似乎都能“听懂”。

  然而,如果一个人就是“听不懂”音乐,该如何解释?语言和文化的缺席或许是很大的麻烦。在文学或绘画中,尚且能够凭借文字和知识大致掌握表达的对象;而在音乐中,找不到线索来把握一首乐曲到底表达了什么。“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急板,诙谐生动地”,即便读懂了这些文字,对乐曲的理解仍无济于事。语言缺席,翻译略去,文化退隐,音乐的表达似成了不解之谜。

  人们在意识深处恐怕有个模型:理解艺术作品,须知晓表达的对象。更关键的层面,指表达的“意义”。这使音乐的欣赏变得艰难与神秘。很难说贝多芬的127号四重奏到底在刻画什么。有些作品有标题,如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四季》,但即便知道是《春》,也很难说清哪段旋律刻画了“春”的哪些特征。

  其实,“表达”一词用在艺术上可有两种含义。一是及物的,注重所要描述的对象。另一种是不及物的,侧重表达行为本身。即便是文学和绘画这样具有明显“及物意味”的艺术门类,其表达形式本身,也是我们欣赏的一个关键。艺术的首要特征,总是形式的美,而意义并不在美之前预先设定。

  聆听音乐,所欣赏的正是其表达形式的美——旋律的美妙与出人意料,节奏的均衡与秩序,主题的呈现和演变,声部间的交替与呼应……从中所品味到的愉悦和趣味,便是对音乐最重要的“理解”。凭借这种趣味,才能“理解”维瓦尔第的《春》。这趣味从何而来?我想天赋是一方面,后天的培育也至关重要。趣味的培育在根本上源于聆听和欣赏经验的积累。一流作品是塑造趣味的阶梯,继而凭借这种趣味,来欣赏和发现美。这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其间不免付出时间和劳累;音乐的理解不会那么简单,但也并不是一个不解之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