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7版:新都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帮忙收了快递
才知道邻居姓啥
一个小调查:你能叫出邻居的名字吗?

  邻居,与我们往往只有一墙之隔,在过去,不少人甚至把邻居视为自己的“亲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邻居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现代快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6位市民,其中有8人报不出自己邻居的名字。

  不过,也有人指出,网络的出现,让一度冷淡的邻里关系变得重新热络起来。 微博、微信、QQ,越来越多的沟通平台,使得构筑一种新型的邻里关系成为可能。实习生 孙倩雯 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传统模式

  因为帮忙收快递,才知道邻居姓啥

  记者随机询问了16位市民,发现其中有8人叫不出邻居的名字。他们觉得,这和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不无关系。

  “我家小区是父母单位的家属区,楼上下的叔叔阿姨基本都是爸妈的同事,小时候,从一楼到六楼的小孩子天天一起玩,没事还会互相蹭饭,谁家住几楼几室,我都一清二楚,更别提名字了。”邻居,在家住大厂的南京姑娘小唐心中,一直是玩伴的代名词。

  而对于邻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从南通来宁工作的小伙梁鑫则颇有同感,“邻居把房子出租了,过来的人基本都住不长,没几个认识的。”去年夏天,小梁因为帮对门收了几次快递,才知道了现在邻居的名字。

  不过,对于有相同“圈子”的人来说,邻居则是如今最方便的“社交群体”。

  今年62岁的郑大妈此前住在市中心的一个老小区里。因为性格热情,和单元里的大部分住户关系都很好。前两年,她搬家去了城郊的一个小区,也很快和邻居们熟悉起来。“我要去练八段锦,所以得在小区找伴儿。”此外,她也成了小区乒乓球桌的“常客”,“打打球,一来二去都熟了。”

  而对于宝宝刚两岁的29岁的曾小姐,因为每天上午10点带孩子下楼晒太阳,一来二去,和其他妈妈、奶奶们就熟悉起来。现在大家每天约好时间下楼,孩子们一起玩,家长则讨论育儿经。

  除了相同的“圈子”,不少人近些年也感觉到, 网络的出现,让一度冷淡的邻里关系变得重新热络起来。

  邻里新模式

  房子还没拿到,业主们就聚了好几次

  今年中秋节时,家住江宁的女生小泽收到了来自邻居的惊喜。“这是邻居给我送来的冰皮月饼,还有布丁。”这个27岁的南京姑娘在自己的朋友圈上炫耀,“这才是中国好邻居!”

  小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买房的那天,她就加入了自己小区所在的论坛和QQ群,房子没拿到手,业主们就聚会了好几次,因为装修等问题,几个年轻人又聚在了一起,之后成了货真价实的邻居,关系也就更加亲密了。

  而在仁恒翠竹园的小区论坛上,则能看到各种居民活动。翠竹园的居民“阿甘”(网名),第一个意识到建设一个全新社区互动模式的必要性。如今,在居民自发组织的“翠竹园互助会”统筹下,小区里已有了属于孩子们的“无敌少儿团”“儿童英语角”,妈妈们的“瑜伽俱乐部”“美食俱乐部”,爸爸们的“车友自驾群”,爷爷奶奶们的“戏曲班”等。如今,这一南京最大的社区公益NGO组织,已经引领成立了53家“俱乐部”,包括家居、家政、文艺、体育、少儿、老年及居家养老等共九大类别。

  专家解读

  网络邻里圈

  都市人沟通新方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邱建新表示,中国自古就有“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而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邻里关系依然在延续。当时城市中和睦的邻里关系,来自于大家互相认识、有着共同的作息时间,而且集体生活的人们有着足够的沟通渠道与机会。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商品房”的出现割裂了原本的集体生活,因为没有足够广阔的交流平台,大家的屋门逐渐关闭,人们开始愈发怀念之前淳朴的邻里关系。

  近些年,新的社会单元形式出现了,这是网络时代的馈赠。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即使在房子还没有盖好,小区还没有形成时,就已经在网络上和邻居们打成一片了,微博、微信、QQ,越来越多的沟通平台让更多的人在这里建立新型邻里关系。

  不过他也提醒,邻里关系应该把握一个“知和不知”的度,个人隐私、家庭婚姻状况,收入情况,这些最好都不要透露太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