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9版:感动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5年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涟水63岁乡村医生
为12000户家庭建立健康档案
  在村子里,姚云杰的名字家喻户晓,村民都很信任他
  姚云杰在整理村民的健康档案

  在淮安市涟水县涟城镇的军民社区,姚云杰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名63岁的村医,已经坚持为村民看病44年。为了一名行动不便的病人,他连续5年每天步行来回6公里上门诊治;为了全村人的身体健康,他为12000多户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

  但是,在面对现代快报记者的采访时,姚云杰却沉默了,他站在卫生服务站的门前,深吸了一口烟,想了足足10多秒才说:“真不知道怎么说,我这个人,会做不会说。”

  现代快报记者 陈志佳/文 邱稚真/摄

  忧心

  一些村民迷信土方,常耽误病情

  1月13日清晨,涟城镇慢慢醒来了,马路上的车和行人渐渐变多。7点半,姚云杰准时来到卫生服务站,穿上白大褂,开始了一天12个小时的工作,“我早上7点半来,晚上7点半走,中午倒是能休息会儿。”他说。说完话,他便走向了病房,这是一间有着5张病床的简易病房,供不能久坐的病人挂水,在问完了各种情况后,卫生服务站的门前便热闹了起来。“早上这段时间最忙。”

  一连处理了几个感冒发烧的常见病例后,诊室的门又被推开了,87岁的吴大妈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走进了诊室,“姚医生哎,我妈又晕了。”刚进门,其中一人便大声喊道。抬头看了一眼,姚云杰说:“来,这边坐一下,量个血压。”血压仪显示,吴大妈的高压已接近170,“血压太高了,这个天气要注意,还要挂点水,几天人就舒服了。”还没写完处方,诊室的门被猛地推开了,“姚医生,快来看看,急死我了。”

  进门的是一名农妇,抱着一个盖得严严实实的“包裹”,掀开一看,姚云杰也犯了难,原来,是个婴儿,虽然不哭不闹,但显然病得不轻,“多大了?”“11天。”“这不瞎搞嘛,快送县医院,我们这里哪能处理?”看农妇抱着孩子出了门,姚云杰叹了口气说:“村民信任我,我很感激,但有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文化程度低,又迷信土方,经常耽误病情。”

  执着

  最初十几年,他都是靠步行出诊

  说起姚云杰的从医之路,还要回到1970年,那一年姚云杰中学毕业,18岁的他因为勤奋好学,被村支书推荐去了涟水县人民医院学习,13个月后,回到了村里。

  “我是村支书推荐出去的,学回来了,当然要为村民服务。”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姚云杰就在村子里一个偏僻小院,靠一个药箱和一个听诊器,开始了村医生涯。

  “那时候,出诊就是靠步行。”回忆起刚当村医的几年,姚云杰十分感慨,也许现在他自己也说不清是如何熬过那段岁月的。“有个病人患有慢性病,行动也不方便,”他说,“我就几乎每天都上门给他看病,从村里的卫生所到他家,单程3公里,往返就是6公里,我跑了5年。”当记者计算了一下,告诉他这是10000多公里,可以从涟水到北京7个来回了,他显得有些惊讶,“那确实是不少路。”十多年之后,姚云杰骑上了自行车,虽然方便了不少,但也因此多吃了不少苦,他说:“村里的路不像大马路,骑车受罪。”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除夕,姚云杰和家人正在吃团圆饭,突然有人上门,请他去看病。二话没说,姚云杰带着药箱跨上自行车就出了门,“农村没路灯,结果骑得太快,一个大坑没注意,我直接摔晕过去了,”姚云杰说,“也不知道晕了多久,爬起来就继续骑,好在没耽误事。”

  就这样,从靠双脚步行到骑一辆自行车,姚云杰一共跑了近40年,直到所在村子改造,有了现在的军民社区卫生服务站。

  贴心

  为社区98%的家庭建健康档案

  军民社区是涟城镇人口最多的社区之一,原住民有7000多人,外来人口达到了近35000人。也就是说,姚云杰要面对的是4万多人的看病需求,虽然近几年卫生服务站的村医人数慢慢增多,但相比需求来说,仍显得十分不足,“新的卫生服务站建好后,我就不需要出诊了,所以我就想,怎么把这4万多人的身体,好好管起来,”姚云杰说,“所以从2011年前后开始,我和其他医生就着手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在姚云杰的卫生服务站二楼,有间房子是专门放健康档案的。“这本主要是高血压患者,我要求年轻医生每3个月回访一下,看他们血压是不是稳定。”记者看到,健康档案上,详细记录了他们就诊的记录,“这个人前几年量血压正常,2013年下半年回访的时候发现,血压偏高了,”姚云杰说,“我专门将这点记录在了档案的醒目位置,也就是说,这个人需要特别关注,不能任其发展。”

  一本本厚厚的档案,塞满了4个文件柜,12000多份档案,覆盖了全社区98%的家庭,正是这样的认真和执着,让姚云杰对居民们的病情了如指掌,在陪同他看病的一个上午,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姚云杰对患者的熟悉程度,已经超过了患者本人,上次什么时候来,来的时候有什么问题,怎么处理的,效果如何,这些都在姚云杰的心里。

  心愿

  只要身体允许

  就会坚持下去

  从一开始的小院到现在的二层楼卫生服务站,可以说,医疗条件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按理说,姚云杰可以感到满足了,但在和他接触的这几天里,现代快报记者明显感到,他仍有很多心愿憋在心里。“说实话,条件改善了,我现在舒服多了,”他说,“但我觉得有几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有的反倒是越来越严重了。”这指的是什么呢?

  44年的村医经验,让姚云杰清楚地知道,一些常见慢性病,在农村发病率非常高,再加上农村人普遍缺乏医学常识,因此病情往往得不到重视,“腰椎、颈椎的问题,血压和血糖的问题,都是十分常见的,”他说,“而最普遍的,就是婴幼儿和妇女病的问题。”据姚云杰说,在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里,只要孩子一生病,家长就让挂水,但在他看来,这并不是好办法,“常有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感冒,家长让我随便开点感冒药吃,瞎搞。”

  正因为这样,姚云杰和同事们会经常开展宣传活动,但收效甚微,他说:“也许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但我只要有精力,就一定会坚持下去。”其实,姚云杰已经63岁,不久前还得过脑梗,他却似乎并不担心,“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这样下去。”他说。

  目前,姚云杰的儿子也已经加入到了村医的队伍中,我们希望,姚云杰44年的坚守,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让我们分享你的感动

  

  ■热线

  拨打感动热线96060,告诉我们您身边的感动人物或故事。

  ■电邮

  您可以写下他们的故事发送给我们,发送邮件至gandongjiangsu2014@126.com,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微博

  发新浪微博,加标签#感动中国之江苏#,并@现代快报。

  ■微信

  先在“查找公共号”中搜索“现代快报”,关注我们;之后,将您想要推荐的人员基本情况及主要事迹输入对话框,加标签#感动中国#,发送给我们,同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