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梵
慕尼黑的汉学家樊克陪我北上柏林,火车中途上来了他的女友戴安娜。她没忘记樊克最喜欢吃牛角面包。更没想到还精心规划了我的游览路线。
到柏林已是傍晚,刚把我安顿下来,她的柏林好友简-玛利亚,就开车寻踪而来。简-玛利亚是法国人,见我在捣鼓电脑,为无法上网着急,望着满屏汉字,他完全像个巫师,通过猜测汉字的意思告诉我该如何操作。竟然顺利连上了无线网络。
简-玛利亚开车像所有德国人一样,疾驰如飞,拐弯、倒车等动作干净利落。他替戴安娜挑选了一家餐厅,请我吃饭。邻桌是四个俄国年轻女郎。简-玛利亚朝邻桌瞥了一眼,告诉我,柏林有个不小的俄国街区。一开始,为了迁就我,我们这桌都用英语交谈。几口德国啤酒下肚,简-玛利亚就变回法国人,英语在他激情澎湃的演说中变成了法语。他是品酒师和酒商,曾来上海呆过一个月。不知为什么,他的个头、手势、神情和澎湃的精力,令我想起一部旧电影中的拿破仑。我端详着眼前的“拿破仑”,觉得他的每颗牙齿都在说话。
第三天,他邀请我去他家共进早餐。去他家的路上,戴安娜说他的房子是抢占来的,这陡然激起我的兴致。原来柏林墙倒塌前,柏林尚有许多没人住的空房,简-玛利亚当时和许多穷困的年轻人一样,与另一家共同“瓜分”了一套公寓。即使只有半套,也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连卫生间一共有七间。早餐安排在宽大的阳台上,说笑间,我渐渐看出了端倪:这幢公寓原本没有阳台。这宽大的钢结构阳台,原来是各家共同出钱建造的。餐毕,我们上上下下一探究竟。一楼有间门房,被布置成楼内居民议事的会议室,楼前空地被建成花园和幼儿园的露天游乐场,通向大街的露天走道一侧,盖了三间存放自行车和用具的板房,楼顶阁楼被改造成桑拿房和健身房,楼顶平台经过精心装饰,摇身一变,成了能远眺城市的露天咖啡吧……这些很棒的主意当然都诞生于那间门房,一旦谈妥,各家就爽快地出资兴建。我很诧异,这些普通的德国市民,会有如此完备的公共意识和自治精神。这事要是搁在南京,一说要出钱,估计各家就难有兴致了。记得我家楼下车棚塌了,有人动念想成立业主委员会,好用维修基金来修,可是至今没下文。原因很简单,大家达不成共识。说实话,走在这公寓楼梯上,我一时感到脸红,他们不仅在水泥台阶上钉上防滑金属条,还铺上一层防滑地毯。我和我的邻居们对自己花钱买的水泥楼道,从未有过如此深厚的爱心……这爱心还体现在公寓的墙面上,他们特意请来愿意涂鸦的画家,在公寓立面画上巨幅人物肖像,在通道墙面绘上花卉和动物。这对夫妇在介绍绘画和画家情况时的那种深情和自豪,简直令我动容。简-玛利亚指着墙上一只数厘米大的蚕虫说,你瞧,画得多好,多好的画家啊!他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有绘画的角落,仿佛正领着我参观卢浮宫……
路过他家冰箱时,我对用来压纸条的小钢珠产生了兴趣。想到我给母亲留纸条的冰箱吸铁石,吸力孱弱,纸条常被风刮落,我连忙打听哪儿有卖。他妻子提醒我今天是周日,所有商店关门。但她马上提议,改日由她购买,寄往我在哥廷根的地址。就在我准备留地址时,她突然问我需要多少。“十个就够了。”我话音刚落,她如阿基米德找到答案一般,转身就跑。不一会就找来十二个,塞进了我手心。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她把冰箱门上的小钢珠都拔下来给了我。任凭我怎么想付钱,她都不答应,那情景颇似三十年前乡下亲戚给我家送青菜,打死不肯收钱。
参观完房子,他们商讨如何让我在离开柏林前的四小时,尽可能游览更多有趣的地方。一丝不苟的劲头,不亚于一场商业谈判。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德国精神。即不管事情大小,一视同仁,全力以赴,这大概就是德国精神的威力所在。经过二十分钟的“商业谈判”,他换了一辆能坐七人的商务车,驱车带我参观柏林。他希望我看到一个混搭的柏林,文化多元的柏林。其实简-玛利亚的家本身,就是法国和德国的混搭,他的妻子是德国人,连他们早餐烤的面包,也混合了法国面包的硬和德国面包的黑。甚至简-玛利亚名字本身,也混搭着女性气息。我曾不止一次开玩笑,直接称呼他“玛利亚”,引得大家会心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