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提要:无论是重审疑案、予以国家赔偿,还是如“呼格吉勒图”案一样启动错判调查,众多冤案事件并没有终结在审案结果,而是在反思、纠错、追责、完善制度等更大的范围内展开。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呼格吉勒图”案尘埃落定,含冤18年的呼格吉勒图昨获昭雪(详见今日快报封8、9版)。而“沉睡”多年的河北“聂树斌案”也已出现重大转机。
昨天新华社新媒体专电播发锐评论《呼案聂案激起人们对司法公正新期待》称:最近这段时间,“呼格吉勒图案”和“聂树斌案”先后出现转机,激起了很多人对司法公正的乐观期待,也让人们对“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句话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人们希望这些“积案”“陈案”的真相,能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中被还原,更希望中国能乘着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东风、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给出的路线图,完善法治,追求司法公正,尽量从源头上避免冤假错案。
一时的乌云遮蔽不了法治中国的阳光。迟来的正义,让无数人悲喜交加。众多网友留下跟帖,正直的人们无不希望冤案绝迹,正义不要总是迟来。每一起“夺命”冤案,都制造了人间惨剧,蒙冤赴死者的亲人,背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屈辱和剧痛。12月15日上午,当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罪一案作出再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并向其父母送达了再审判决书后,呼格吉勒图父母喜极而泣:“儿子,法律终于还了你清白,我们感觉法律是公正的!”
对司法公正的信念始终未泯,是呼格家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依法维权、悲凉申诉的动力所在。公众同样从他们的坚持中,得到了种种启示。呼格吉勒图告别了冤屈,“昭雪”聂树斌还会远吗?
最高人民法院12日通报称,将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的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一案,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复查。最高法表示,聂树斌的近亲属可委托律师查阅、摘抄、复制相关的案卷材料。新华社锐评论认为这“无疑为还原真相扫清了最大的两个‘路障’”。
两案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其冤情震动天地,也在于,人们期待法治中国“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呼格吉勒图”案的大结局无疑是“依法治国”的一次“代言”。
正如新华社锐评论所言,“现实中有些司法机关,为追求‘破案率’而制造了不少冤案,后来又为逃避责任追究等原因而想方设法拒绝‘翻案’”。归根结底,冤案的发生,纵然有各种特定的情节,但不依法甚至枉法,是最大的共性。不管是冒进犯错,还是刑讯逼供,都是对法律公正精神的背叛。
这些年,从“佘祥林案”到“赵作海案”“浙江张氏叔侄案”……“公正”被一些公职人员忽视甚至遗弃,但人们一再看到,法律的底线被国家力量牢牢守住。在收拾了一个接一个的残局后,“司法公正”在人们心中更为明亮。
无论是重审疑案、予以国家赔偿,还是如“呼格吉勒图”案一样启动错判调查,众多冤案事件并没有终结在审案结果,而是在反思、纠错、追责、完善制度等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这符合社会公众对于司法公正的寄望:让每一个人获益,让每一个人免于被冤屈的惊恐与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