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记者讲述暗访獐子岛经历:
偷偷摸摸似地下接头

  10月30日,上市公司獐子岛发布了百万亩扇贝绝产的公告,并称北黄海冷水团导致扇贝的绝产。此说引发质疑,随后记者赶往这个大连以东56海里的小岛上,试图去寻找扇贝绝产的真正原因。

  “你们不用怕,我是来旅游的”

  去獐子岛的那天,海上起风了。客船随着波浪上下左右颠簸。我对着塑料袋吐了很久,獐子岛终于到了。听到我的外地口音,没人愿意搭理我。客运码头附近,就是獐子岛集团的渔用码头。穿蓝色工作服的獐子岛集团工人,三三两两地坐在台阶上晒太阳。

  我上前一搭话,还没问有关绝产的事情,他们就像见了瘟神一样,冲我摆手说,“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辩解说,你们不用怕,我是来旅游的。我曾趁着夜色,想去村民家里转转。结果,刚进门表明了一下记者身份,就被户主赶了出来。后来,我才知道,獐子岛镇政府和村里都开了会,下达了“不要传谣”等指示。“得罪了渔业集团,就可能在岛上没饭吃了。”一位村民说。到獐子岛镇的第一天,基本没有收获。入夜,海上升起明月,波浪此起彼伏。我在不安中睡去。

  “是记者的话跟我来吧,有人愿意说”

  自觉獐子岛空气凝重,第二天,我决定转去30公里以外的海洋岛,去看下那边是否遇灾。

  没有受灾的海洋岛,显然要自由很多。当天下午,翻了不短的山路,碰到了一个渔村。恰巧,獐子岛集团的底播船,正在村里的海上收扇贝苗。

  机缘巧合,有个路人突然问我们,你们是不是记者?我拿不准对方的意图,刚要回答“旅游的”,对方说,如果是记者的话,跟我来吧,有人愿意说。不过,这些采访大多是“偷偷摸摸”完成的。比如,有人接受完采访后叮嘱说,以后在路上见了面千万别打招呼;也有人送我出门时,自己站到了前门,让我从后门溜。一些场景,像极了电视剧里的地下接头。

  一系列交流下来,我觉得,獐子岛居民的心态复杂而纠结:他们一方面对獐子岛集团的种种弊病表达着不满,另一方面却希望獐子岛集团不要就此倒下。毕竟,那几乎是他们全部生计的寄托。

  “獐子岛上的记者,比扇贝还要多”

  与想象中可能遭拒绝不一样,采访獐子岛镇政府,即獐子岛集团大股东的过程,却异常顺利。三个镇政府的官员,侃侃而谈。我印象颇深的一句话是,“认定獐子岛受灾的过程很严谨,不是在开玩笑”。

  在镇政府的门口,我遇到了另外几家媒体的同行。他们也是打着旅游的旗号,到獐子岛一探虚实。当天晚上,我对着已有的报道细数了一下,一周时间里,大概有十家以上的媒体造访过獐子岛。看来,微博上引为笑谈的那句,“獐子岛上的记者,比扇贝还要多”,还是有根据的。

  处于漩涡中的獐子岛集团的态度,也有些出乎意料。董秘同意了我们出海参观底播扇贝苗种的需求,还发来短信说:“公开透明是公司一贯的态度。”结束全部采访,是在11月8日的下午。当天晚上,我们去吃了这些天来最踏实的一顿饭,互道“记者节快乐”。

  据《新京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