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到,A股已经进入了并购机器时代,大规模、专业化、自动化的工业流水线生产时代。
每一天,至少有5.8单并购公告出炉,几乎所有行业的上市公司都绞尽脑汁并购,难以计数的标的被一次次筛选,投行们的邮件里十有八九提到并购。
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9月10日,A股1376家公司共发起2475单并购。952项新资产已经进入上市公司体内,它们价值几何?如何发酵,是否能达到并购预期?
2475单并购
A股过半公司参与
涉及万亿资本
这波凶猛并购潮,主要由中小板、创业板民营上市公司来主导。这些主导者,多为2009年IPO第7次重启以来的次新股。
统计发现,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9月10日,A股1376家公司发起并购,正在进行、已经完成、失败的并购事件共计有2475单,几乎达到2013年同期的2倍,涉及金额逾万亿元。在这2475单并购中,有1444单正在进行,有952单已完成,有79单以失败告终。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掀起的并购狂潮,在2014年成倍推高,波澜壮阔。这相当于平均每一天有5.8单并购正在发生,A股超过一半的公司至少并购过一次,另一半的上市公司也跃跃欲试。
而监管对并购审核的放开,也极大地提高了并购效率,催生出各种灵活的交易方式和新花样。
“最近一周审六单,还是很快的。并购这个东西,中间拖的时间越长,变数越大。”华东某知名投行并购部人士透露,“今年7月份证监会大尺度放开并购审核后,效率大大提高。”数据显示,自7月11日证监会并购新政以来,不到三个月内,A股上市公司并购空前爆发,发起并购高达620项,平均每天10单。
如果说去年并购是手游传媒几个领域春暖花开,今年则是全民爆发。
“现在可以说是全民并购。几乎所有的PE都在转型做并购,上市公司,券商直投,投行、会计师、律师,但凡有市场资源的人,几乎是全员参与。只要有并购一副牌,不管好不好,都能拉几个涨停。按照海外经验,并购成功率其实很低,但你根本就挡不住。”摩盛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晓勇说。
并购动机 产业升级是最重要诱因
并购如此火爆表层逻辑并不复杂。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曹紫婷看来,一是并购政策驱动,监管放开。二是IPO排队时间过长,几近停滞。三是新兴产业,如移动互联网、医疗、文化、传媒、互联网金融成为市场中心热点。
从深层次看,产业升级是并购浪潮最重要的诱因。历史证明,产业升级总是伴随着并购风潮,两者互为驱动因素。
这波凶猛并购潮,主导者多为2009年IPO第7次重启以来的次新股。这些上市三到五年的民营公司,面临主动或被动接受产业升级。不少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弱,已经遇到了规模天花板,且在上市前已大量透支了业绩。这倒逼着上市公司老板通过并购、产业升级来维持业绩高增长来缓解压力。
从直接利益诱因看,市值管理对上市公司老板有致命吸引力。“不管并购什么,几个涨停很正常。老板很看重股价,股价一跌,老板身家也往下跌,老板在银行是有贷款的,银行就可能要求增加抵押物。”某知名上市公司投资并购部负责人说。
并购,也成为资本市场最好的兴奋剂。这1376家发起并购公司并购以来(截至9月10日)的平均涨幅高达70.7%,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仅13.25%。
变味并购 市值管理跨界妖魔化
市值管理,这个中性术语,也被鱼龙混杂的并购市场扭曲。“并购市场现在鱼龙混杂,有炒作型的,单纯市值管理型的,有布局产业链长远考虑型的。这是功力不同,段位不同,价值观不同,貌似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最终结果大大不同。”
并购动机的复杂性,与人性如出一辙。相较去年,跨界并购是今年市场的一大特点。如湘鄂情几次出手收购影视公司、视频公司快播;姚记扑克并购生物医疗标的;皇氏乳业收购两影视公司等等。这些跨界并购,无一例外,都盯准了二级市场热点。
市场细分热点变换不断,并购方向也掉头调整。今年,手游网游降温接近尾声,游戏并购项目随即大为减少。由华谊兄弟发起的影视并购潮也接近尾声。自2013年7月以来,共有60单影视公司发起并购。“影视这波并购也差不多接近尾声了,现在一线、二线影视排头兵都已经借完了壳。”华南一投行人士认为。目前,是在线教育、O2O、移动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成为新宠。
在一名上市公司高管看来,市值管理变味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整个资本市场的浮躁和不成熟。“散户和股民乐于看到公司利润增长、股价市值增长,这逼着公司老板想方设法去做市值管理,不管什么资产装进来再说,造成大量低水平并购。”
几乎所有玩并购游戏的人,都不否认泡沫的存在。“肯定有玩家在里面玩,特别是那些公司实际控制人倒过好几次手的。”
后期挑战 并购后消化不良概率大
并购,撮合难,整合更难。对投行而言,风险主要集中在前中期,比如如何在项目运作期间内幕交易,可能会引起整个交易的失败。交易完成钱到账上后,大可拍屁股走人。但对上市公司而言,挑战才真正开始。
以游戏影视并购为例。自2013年以来,游戏及影视行业完成并购近40起,截至今年6月,多数公司并购标的未能达到业绩承诺值的50%。
并购成功与否,并非看一时股价与市值,而是看能否真正产生产业协同效应。“至少要看并购以后两三年,才能知道并购的效果,看标的是否真正带来市值、业绩增长。在门当户对、价值协同的并购,后端整合风险会小一些。如果前面饥不择食,为了追时髦为几个涨停板去做并购,但消化不良的概率比较大。”
收购完之后,往往是由买方来主导整合。日益复杂的并购,考验着买卖双方的开放合作精神。“尤其是有些地方性企业,一些特定行业,并购后有很多后遗症。并购风格基本上体现老板的价值观。有些老板比较大气,并购比较顺。有些老板比较鸡贼,整合比较难。”劳志明表示。
据《理财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