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迪马股份宣布终止筹划重组并复牌,成为重组告吹的又一案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沪深两市约有400例重组,终止筹划的超110家,失败比例约为四分之一。但在狂热的A股重组市场,“成王败寇”这句话失灵了,即便重组夭折,市场依旧报以热捧。有机构研报称,注册制大势已定,因传统体制壁垒造成的二级市场高估值将在一两年内陆续滑落。那当前市场对于小市值公司股价的炒作是“击鼓传花”的最后疯狂,还是“新庄股时代”的精彩演绎?
现代快报记者 王雪青
综合《第一财经日报》
不同于以往重组失败后股价惨淡的规律,“搞不成,照涨停”成为近期A股市场的新现象。记者统计发现,仅8月份以来,在25家宣布终止重组的公司中,股票复牌涨停或此后连续上涨的公司高达2/3。
“现在A股公司流行做市值管理,主要就是靠并购重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跨界并购,什么热买什么。实际上,背后往往是一帮人大量股票交易。”某资深投行人士的话道出了近期并购重组题材火爆的重要原因。
重组混局
约400家上市公司
蜂拥并购热潮
9月11日的夜晚让不少资本市场人士印象深刻。当日,福成五丰、百润股份、长城集团、宜华木业、江泉实业5家上市公司齐齐发布重组方案,收购标的囊括墓地、鸡尾酒、游戏、酒店用品、化妆品等。
有投行人士大呼“好久没有这种盛况了”。有人甚至为此写了首打油诗:一晚五个重组方案,生老病死、吃喝玩乐“四美俱”,借壳、大股东注入、产业并购“三难并”,400家上市公司的狂欢,搞不成,照涨停……
其实,在今年的并购重组热潮中,“搞不成”的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价格没谈拢、财务状况不合要求、方案不达监管要求、标的公司爽约等。
“评估分歧是并购终止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收购非上市公司股权,没谈成的案例中,超过60%都是因为价格问题。”宏源证券并购部总经理洪涛表示。例如,新亚制程今年2月公告终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时解释称,公司对收购标的能否完成后续的业绩承诺存在疑虑,提出下调交易价格,但标的公司股东则坚称能兑现业绩承诺,双方一直商谈未果,最终不欢而散。
此外,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并购终止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标的公司的说法与实际差异很大,往往会导致并购失败。”投行人士称。
局中玄机
“忽悠式”重组
成套利手段
如果说因市场因素重组终止属正常现象,那另有部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重组,则有着人为操纵的痕迹。例如,有公司在重组预案公布后股价上涨,大股东等相关方借机减持套现,随即宣告重组失败,2013年被市场诟病颇多的某ST公司就属此类。
除了趁重组减持套现,通过反复忽悠重组并持续渲染重组预期也是一种套利手段。根据相关规则,重组筹划终止之后,公司必须在三个月或六个月之后才能再次启动重组事项。个别公司利用此项规则,在宣布重组失败后配合关联方在股价下跌时买入股票,并持续渲染重组预期,以“忽悠”中小投资者跟进并获利。如沪市某公司于2013年9月12日进入重组停牌程序,停牌前30天公司股票涨幅偏离值累计达29.5%。2013年10月17日,公司宣布终止重组并复牌,股价开始连续下跌。今年1月14日,公司股价又开始攀升,至4月25日公司再次进入停牌程序,停牌前涨幅偏离值累计达20.96%。
“在市值管理的推动下,公司与相关资金方利用重组信息炒作股价,成为惯常的运作模式。”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其近期正在洽谈的某上市公司由于业绩乏善可陈,谋求转型并购已经数年,不到20亿元的总市值和大股东不到20%的持股比例让该公司成为众多谋求上市的资产方理想的并购标的。然而,在不同机构登门拜访的当口,公司股价已随着重组预期的升温悄然涨了50%。
背景分析
产融结合
导致垃圾股热炒
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4年初总市值低于20亿元的上市公司,至今投资回报率的算术平均数超过66%;年初市值介于20亿至1000亿元之间的公司,平均投资回报率不到32%;而年初市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公司,平均回报率仅略超10%。由此可见,如果把资金全部押宝小股票,收益率远超投资于大盘指数。
对于今年以来小市值公司股价表现的突出,华泰证券策略分析师徐彪表示,产业资本主导市场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对产业资本而言,金融与实业融合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必然会出现小市值股份有大量并购重组的情况,从而推升股价。
华南一家知名股权投资企业高管则向记者称,目前注册制改革已提上日程,众多企业的IPO梦想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但注册制真正实施起来起码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不过就算对企业不作审核,如果还是像现在那样死死控制发行节奏的话,企业依然会尽量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让PE退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会改变,当经济扩张遭遇‘瓶颈’时,产业资本盘活存量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
投中集团也认为,市场各方对于当下A股市场的高估值现象的担忧逐步加重,虽然注册制实施的初稿年底才能出炉,但大方向已定,无论后续以何种方式推进,无论局部试点还是全面实施,在放松“入口”和打开“出口”的双重作用下,因传统体制壁垒造成的二级市场高估值将在一两年内陆续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