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现代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发展保护两相宜
吴中城乡一体化的绿色之路
  美丽的自然风景是吴中发展的绿色财富 本报资料图片

  9月7日晚上11点23分,刚刚结束彩排的郎朗发了一条微博:今晚央视中秋晚会彩排,苏州太湖边,微风和圆月。

  第二天,一场名为“苏州月·中华情”的中秋晚会在太湖边向全球华人直播放送,而演出的地点则是选在了苏州吴中。

  这不是偶然。山水苏州、人文吴中。怀抱五分之三清凌凌的太湖水,区域40%以上面积属于太湖一级保护区……吴中就宛如太湖上的一颗明珠,向世人展示着青山绿水的美丽发展路径。“吴中区坐拥五分之三太湖水域的区情特点,决定了必须走一条‘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的绿色发展之路。”苏州吴中区区委书记俞杏楠接受现代快报专访时说。

  事实上,近年来,吴中区紧抓苏州市被列为全省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唯一试点城市这一契机,推进外资、民资、国资、集体经济“四轮驱动”和开发区、度假区、城区、中心镇“四大板块”发展战略,以人为本推进城乡一体,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全面跨越、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各项工作都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构建了具有吴中特色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现代快报记者 杜晓明 张洪

  王家言 陶魏斌 毕良宇

  擦亮绿色发展新名片

  10多年前,三山岛是一个交通不便、没有电的太湖孤岛,岛上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常住村民不到400人。

  “那个时候村的集体收入一年不到2万元,岛上靠柴油发电,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处‘化缘’买柴油。”说起当年三山岛的老书记吴惠生感慨万千。

  而现在,三山岛成了风光旖旎、人气旺盛的旅游胜地,曾经离开的年轻人陆续回来开起了农家乐。自2001年三山岛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以来,岛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口袋越来越鼓,村级经济节节攀升。“去年,我们光门票收入就有1200万,今年估计有1400万元。”吴惠生说。

  三山岛这10多年来发生的巨变背后,是吴中区找准自身特色,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的成果。

  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三山岛的支柱产业,游客到岛上除了观光旅游,还可爬山、烧烤、攀岩,开展野营拓展活动。三山岛空气清新,无光源污染,还是天文爱好者观察天象的好地方。每当有日蚀、月蚀、流星雨、彗星出现,总会有天文爱好者带望远镜到三山岛耐心守候,拍下珍贵的照片。

  旅游业彻底改变了三山岛的面貌,迁出去的许多村民回来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重回村里,从事三轮电瓶车、自行车、导游、养殖、土特产买卖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目前,三山岛上共有108户农家乐,大多数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三山岛生态农业旅游股份合作社将村民闲置的土地集中到一起,统一管理,开发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为农民增收。近年来,三山岛陆续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特色旅游景点名镇名村”“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岛上各项社会事业也在不断进步。目前,全村村民医保、农保参保率达100%;村委会每年会拿出3万元对村里部分生活困难、常年生病、孤寡老人和经济来源少的村民给予照顾。2010年,三山村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村社区服务中心,完善了全村的综合服务功能。

  焕发太湖生态之美

  沿着苏旺路南延驱车前行,进入上林村,一个“藏”在绿树花卉中的村庄。

  上林村位于吴中经济开发区西南部,紧邻东太湖,5000多亩田中,有1000亩水稻和1500亩果树,剩下的2500亩全部用来种大大小小的树。在当地,这个城郊小村庄,被称为“绿色银行”,因为这里集聚了43万株大大小小树木,村庄绿化率50%以上。

  “上林村很好认,出城往西南方向走,树多的地方。”上林村党委书记席月心说。

  这并不是一条一开始就规划好的路。“这里是纯农业村,又靠着太湖,以前没想明白搞什么的时候,就种树,种下一棵是一棵,反正对子孙后代都有好处。后来,我们找到了方向,那就是打造田园风光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席月心说。

  多年植绿,养出了上林村的“绿色经济”,更迎来了生态大发展。在上林村东侧,将建3500亩苏州湾森林公园,西南侧则是5000亩太湖湿地公园。同时,横泾街道整合南部土地资源,打造田园风光休闲旅游区,上林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席月心说,借助这三大平台,上林村将做足做好生态文章。

  推进367家各类农村股份合作社转型升级,并组建镇村两级集团公司15家,引导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抱团发展、联合发展、集约发展。到2013年,全区镇级集团公司建成优质载体48个、总面积90万平方米,已实现租赁收益近亿元,股红分配5000余万元,进一步推动村级增收。

  像上林村这样坚持把环境作为发展资源的地方,在吴中并不少。这些年,吴中秉持“生态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加大投入。到2012年底,全区自然村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累计创成省级三星级康居乡村42个。2013年起,以村庄环境整治提标升级和美丽村庄示范点创建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涌现出香山街道舟山村、东山镇三山村等一批苏州市美丽村庄建设示范村庄。

  智慧构筑绿色发展支撑力

  如果说发展和保护让吴中的城乡一体化工作实现了“强身健体”,那么“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推广,则让吴中的城乡一体化工作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智能化管理模式”是“智慧党建、智慧农村”系统的统称,最早发源于吴中胥口镇箭泾村的创新实践,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智慧管理模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升镇村管理水平、提高基层组织联系服务群众质效。

  箭泾村党委书记高建华说,春节前后,村里要给老年人发放尊老金,按照年龄的不同,尊老金的数额也不同。往年,仅凭纸质记录的村民信息,无法保证信息完整准确,为了弄清各年龄层次老年人的数量,村干部常常要挨家挨户打电话核实,得忙活一两天。如今有了“电子管家”,只要输入相应的年龄要求,电脑能立刻显示符合要求的总人数、每个老人的基本信息等,方便准确。

  箭泾村2003年由清明、胥湖等5个村合并而来,现在本地人口5000多人,而外来人口有1万多人。“村的规模在扩大,‘熟人社会’慢慢变成了‘陌生人社会’,如果我们的服务方式不转变,还一直在老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徘徊不前,年轻人都会笑话我们村干部OUT了。”高建华说。

  值得一提的是,胥口镇“智慧农村”运行一年多来,以“契合群众实际需求、实实在在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创新设计“数字民声”模块,实时记录群众来访来电情况。包括来访时间、来访事由及所涉条线、首问接待人等信息,并将来访情况分初访、重防,单人来访、集体来访,当场办结、提交两委会讨论、无效诉求等,分门别类予以记录。

  显然,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手段和方式,“智能化管理模式”契合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形势发展要求,契合了自身加强科学管理的需要,能够有效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