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大堆零钞的照片被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新京报记者昨日多方证实,这名老者常年在西客站附近乞讨,而他也总是提着大袋的零钞,不定期到建国门内大街的邮局点钞汇款。(详见今日快报A4版)
每月汇款额在万元左右,而逢年过节,老人拿来的钱更多,有时能达到两三万元。这样的“职业乞丐”让人眼红,进而也就会对“职业乞丐”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同日的媒体给我们描绘了“职业乞丐”的形象——上午他是生活潦倒,患病在身,躺在街头的老人,下午他奋身而起,成为患病亲戚,乞讨的长者;上午她是跪在街头,磕头祷告,念着“行行好,救救她”的乞讨者,中午,她转身坐在中档餐厅啃起了鸡爪。由此看来,似乎不能对乞丐产生同情了,他们过得比我们的生活还好。但问题是,这么“富裕”的“职业乞丐”能占多少比例?成为乞丐,月收入达万元,绝不是常态。
这么个老人,本应该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远离家乡来到北京乞讨,而且要把乞讨来的钱如数寄到家里。据老人讲,他靠乞讨来的钱供家里的三个大学生,家里盖了两层楼房,乞讨的钱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凭乞讨供养三个大学生,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对于这样的“职业乞丐”,我们没有必要感到不平。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骗取爱心的“职业乞丐”,我们应该抱以一定的警惕性,但千万别误伤了那些确需帮助的乞丐。别用“富裕乞丐”来消解公众的同情心。对老乞讨月收入过万,别太纠结。“乞讨老人”养着“三个大学生”,也是我们爱心间接传递的结果。对那些“职业乞丐”还是多些宽容吧。你可以不去帮助他们,也别阻止别人去帮助他们。
浙江 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