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静观”六十年 “风来”首个展
“静观风来——黄惇书法篆刻作品展”昨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
  展览现场人气很旺
  黄惇 资料图片
  黄惇作品

  静观风来——

  黄惇书法篆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4年9月10日—9月17日(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333号江苏省美术馆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昨天,浓浓的翰墨香香飘四溢,“静观风来——黄惇书法篆刻作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近古稀的书法家和理论家,自幼学书至今六十余年,是当今书坛的领军者之一。他从弱冠之年就执鞭任教,从教近五十年,桃李满天下。直到昨天,黄惇先生方才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静观风来”,在所有人的期待和惊喜中拉开了令人惊叹的帷幕。

  现代快报记者 柳林 杨於佳/文 邱稚真/摄

  惊喜

  黄惇生平第一次办个展

  本次大展,是年近七旬的黄惇首次在国内办展,可谓“六十年磨一剑”。该展览汇集了黄惇十几年来百余件书法篆刻精品,吸引了数以千计的观众。在江苏省美术馆一楼的展厅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人,观众正是冲着此次展览而来,备足了功课,铆足了劲儿,在每一幅作品前仔细端详、拍照,时不时与周围的观众互动交流。大家着实被黄惇的书法篆刻所吸引,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作品,又惊又喜,又叹又赞。

  此外,本次布展有意而为之的作品陈列和设计,精致典雅、大气浑厚,除了充分突出作品本身之外,还营造了浓浓的学术和观赏氛围。

  此次展览作品可谓大小不一,风貌各异,展示了黄惇深厚的书法功力和艺术成就。小行草册页、手卷温润雅致,着重文人情怀的抒发;大行草与篆隶立轴则用笔遒劲,率性沉郁,气势逼人。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展览中一件高1.5米、长20米的《风斋诗稿》,黄惇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不仅展现了他驾驭各种书体的能力,而且展示了他对如此巨幅篇章的控制能力,更展示了黄惇在学术、文学、理论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他一心向书,深得古意。

  大家

  他是中国书坛的“清风”

  黄惇是改革开放后南艺招收的第一批书法研究生,此后一直在南艺执教。他被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称为“开拓中国书法研究新篇章的重要代表人物”,“这是黄惇先生人生中第一次个人书法篆刻展览,我作为馆长,觉得特别有意义。‘静观风来’是黄惇常年的理想。‘风’来了,包含了家风、学风、古风、清风,这缕清风正是此次展览之风,书坛需要这样的正气。”

  黄惇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当今书坛占有重要一席,是学术界的翘楚,更是书坛的一缕“清风”。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章剑华表示,“黄惇堪称名家大师,是当今书法界的一座高峰。他不喧哗、不炒作,不断追求他自己的艺术理想,给人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体会。‘胸中成一气,笔下皆来风’是他引领书坛之根本。”

  只管写自己的字、刻自己的印,不愿意赶潮流、追风的黄惇,其号风斋、风来堂。他的这股风实则是他胸中的理想。他在展览的自序中说道:“风骚者,诗也;风神者,情性也;风华者,才貌也;风骨者,笔力也,皆书中所寓深意,故当静观。今复以‘风来’冠予书印展,皆志不忘也。”

  诠释

  “走寂寞之道”得大成

  黄惇坦言他多年来坚持“走寂寞之道”,这是其老师陈大羽先生的教诲。年近七旬才办人生第一个个展的黄惇,是少有的“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云开”的书法家。黄惇是当代帖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取法东晋以来名家,入古出新。此外,他还精通篆刻,尤其是汉印,取法明清青花瓷器底部手画印。

  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认为,“黄惇是帖学汉印的开创者,身体力行重新梳洗碑法和帖学,蔚为大观。他在开创之中坚守,寂寞之中坚守,让帖学和汉印得以相辅相成。他心静如渊,有着博大的学问涵养,能够参照历史,并推动历史。”

  中国书协党组书记陈洪武表示,“黄惇从书法史的高度审视书法,运用经典的帖学道理、学术的引领来影响书坛,他的书法创作是帖派传承中的新变,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

  综观整个展览,能吸引全国各地40多位艺术名流前来观展、千位观众赶来观赏,在社会、学术界乃至全国取得如此的轰动,正是因为黄惇“静观风来”,无所畏惧“走寂寞之道”。

  诸家之言

  言恭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惇先生是理论、创作与教育三位一体的大家,在书法史论、篆刻史论、艺术学领域的研究上风采卓著。同时在书法篆刻的创作上成就颇高,引书坛瞩目。

  几十年的耕耘,黄惇教授智慧的学术思想、朴实的治学精神、不含糊的求学毅力和锋利的教学理念为当代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积累。我与黄惇先生相交几十年,知心知情,我为他心无旁骛地对艺术痴迷,对学术的沉着、对史学研究的严谨、对人文操守的坚定,深为感动。他的书法治学已成为当代书坛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我之所以说是“特殊”,是他实践了老子的“知常曰明”,回归了生命的本质状态,求道治学,这种“文化身份”凸显与当下书坛浮夸、思想浮躁、艺术浮华与理论肤浅形成了反差,也值得当代书坛反思。

  

  

  王卫军(江苏省书协秘书长):黄惇老师的展览是他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非常重要的展览,这个展览是书法界非常难见、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展览。整个展览的组织、策划就像黄老师他自己严谨的学风一样,不管是展览作品的装帧还是开幕式的别开生面,都有很浓厚的学术氛围。

  

  

  李金芳(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今天看了黄惇的整个展览,我已经看到了当代一个特殊的精神气象,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气象,一种文思的精神气象,一种学者的精神气象,一种书法家的本怀。他已经达到了中华民族今天的精神气象,它展出的是一种精神气象,而不是别的。

  

  

  董国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惇可以说是当代重要的书法代表人物,而且他所崇尚的传统、崇尚并一直大力推动的帖学复兴,我认为对当代的书法创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此外,我认识黄惇也有20多年了,我觉得他在书论和印论上的成就,不亚于他在书法创作上的成就。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展览,背后支撑的是他的学养、他的学识、他的为人。以前说“字如其人”,如其人,如的就是本人内涵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东西。

  自我评说

  黄惇:我今天有被大家表扬的这些成绩,实际上我知道这是微不足道的。与历史上的大家相比,非常肤浅。我在展览中一个大卷子的后面写了两个跋,最后一个写到齐白石有一个印语,叫做“老夫也在皮毛内”,这是清代画家石涛的句子,齐白石刻这个印,是自谦自己的作品都是皮毛,我用在这个题跋中,也是想说,我的书法篆刻其实也是皮毛。座谈会上我请来的很多朋友都是我敬畏的朋友,敬是敬重他们,畏是害怕他们。因为他们其中很多人的学问都比我高,他们的成就都值得我借鉴,我要向他们慢慢靠拢、慢慢学习,我想最终可以塑造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黄惇简历

  黄惇号风斋、风来堂。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年刊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政协第八、第九、第十届委员。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艺术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河北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兼职教授;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