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9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保蓝天,不能总靠申奥办奥“治污”

  言论提要:总结青奥期间治污的成功做法,以法律法规的威力,将常态治污落到实处,这是南京需要扛起的新任务,显然,南京已准备好在后青奥时代有更大作为。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昨天,新华社播发“锐评论”《不能总靠申奥办奥“治污” 》,对南京青奥会结束后出现的环境状况进行了关注——在青奥会结束之后,南京空气质量迅速从优良转为污染。

  对此,相信每一个南京人都会有担忧和疑惑感。后青奥时代的南京,能否走出办奥结束“蓝天”就消失的“魔咒”,显然面临严峻考验。

  令人欣慰的是,昨天,《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举行听证会。该条例共分7章89条,从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防治燃烧燃料产生污染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详见今日快报封6版)。

  以立法的途径,以期实现常态治污的目标,南京表现出了诚意和努力。停车3分钟以上机动车要熄火、小饭馆不得设在居民楼内……这些具体的规定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在于常态治污、细节治理受到期待。

  如果没有常态治污的信心和动力,短期发力再有效,也很可能昙花一现。同一天,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开征求意见,我国将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在南京发力之时,国家层面的做法是一种鼓励。治污没有捷径,治污方案唯有着眼未来,扎扎实实地推进。

  空气质量的“风云变幻”,更加说明了常态治污、持续治理的关键作用。“‘市民一月少吸1750吨PM2.5’只是特事特办的结果,依然有很多人希望有关部门从重大赛事期间的环境保障工作中汲取经验,进而摸索出长效的环境治理机制。”新华社“锐评论”直言。

  近些年,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城市病,但有关部门的日常治理工作收效甚微。锐评论还指出:往往在承办某些涉及国家形象的重大赛事或会议时,经过层层动员和周密部署,才会让市民“有幸”呼吸几口干净的空气。从北京奥运会到南京青奥会,都是如此。但几乎只要国际友人们刚刚离开,有关部门立马恢复往日的漠视和懈怠,肮脏的、不健康的空气再度出现,这种现象遭民众诟病已久。

  不仅仅是申奥办奥的所在城市打下如意算盘,一些相邻地区,也指望从申奥办奥中分一杯“治污羹”。

  2001年7月,新华社就以《宁武县治污靠“申奥”?》为题,批评了这一现象——“申奥一旦成功,咱这里就成了综合治理项目。到那时国务院和北京市就会给海河水系上游拨出13个亿,用于环境治理。”面对恢河河道内流淌的生活污水、垃圾,宁武县政府官员言语间充满了 “自信”。

  “如果拿不到这笔钱,污染是否要继续下去呢?”文章追问宁武。

  令人忧虑的是,10多年过去了,这种靠申奥办奥“治污” 的思维并没有被扭转。申奥办奥中的治污经验当然值得推广、坚持,但机会本就很有限的申奥办奥并不是“治污”的杀手锏。

  “奥运会、青奥会期间的治理经验至少说明,有关部门很清楚造成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这意味着,只要对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干净的空气可期……”新华社“锐评论”这样为常态治理点题。

  总结青奥期间治污的成功做法,以法律法规的威力,将常态治污落到实处,这是南京需要扛起的新任务,显然,南京已准备好在后青奥时代有更大作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