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静观风来——黄惇书法篆刻作品展”自序
  《陈继儒岩栖幽事句摘》 隶书扇面
  《三千碗底大户》 篆刻
  《王晫快说续记句》 行草条幅
  《气若幽兰》 篆书横幅
  《临米帖》 横幅
  《临古一则》 横幅

  予自幼学书,至今六十余年矣。初习楷,临柳、欧。稍长,随时风学篆隶北碑,略存形模。及读米襄阳《海岳名言》,谓“石刻不可学”,“颜柳挑踢乃丑怪恶札之祖”,始知前学徒费岁月。又读董思翁《书品》,其皆论晋以来笔法流变,深入三昧。往日疑滞,一时顿释。因悟清人得之金石,失之写意;得之篆隶,失之行草;得之拙重,失之风流。若以用笔论,凡包安吴、康南海皆碑眼看帖,离古人远甚。

  时出版渐精良,得博观古代名迹印本,窥其笔法,清理脉络。因以老米为门径,上追右军、大令,旁涉东坡、觉斯,心摹手追,在离合之间,书风遂大变。自谓革面洗心,比之禅语,如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粉碎始露真身。戊辰初夏,予刻“王谢堂前”一印,转刘梦得意而用之,印侧跋云“书不入晋,便为野俗”,志入山阴之道耳。时年四十有一,为予书之转捩也。是时,尊碑贬帖之风仍炽,予趁时代之变,撰述讲习,挽狂澜,张帖学,为休明鼓吹,冀帖学复兴,超越清代。忽忽近三十载,今天下帖学大盛,甚慰予怀。

  吾师陈大羽先生尝教以“寂寞之道”,又嘱“为学不作媚时语,闻道方悟勤为师”。予恪守至今。夫扬子曰:“书为心画。”画者写也,写其心,写其神。故以心神相寄于书,得好书常有不让古人之思,神与古会,不亦快哉!

  风骚者,诗也;风神者,情性也;风华者,才貌也;风骨者,笔力也,皆书中所寓深意,故当静观。忆昔时家中每有好风,长辈辄云:风先生来矣。风先生姓吉讳亮工,祖父之师,祖母之养父,晚清扬州大名士,诗文书画,皆卓尔不群,人谓八怪之后唯此一人。予自号风斋,颜斗室曰风来堂,今复以“风来”冠予书印展,皆志不忘也。

  甲午立秋于风来堂 黄惇

  写在“静观风来

  ——黄惇书法篆刻作品展”之前

  孙晓云

  我二十多岁就与黄惇先生熟识。正值“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还在部队当兵,部队大院的大门口就正对着黄先生家的阳台。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引他为知己老友,引他为骄傲。

  黄惇先生是“文革”后南艺招收的第一批书法研究生,是开拓中国书法研究新篇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各大书法展事与学术活动的评委,在当今书法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界的翘楚。去年,黄惇先生获得了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 艺术奖”。

  回眸这三十年,大家都忙,同在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单位工作,让我感动的是,每当见面谈到有关书法、学术的话题,他都会两眼放光,滔滔不绝。他笔下的书法,清雅中不失锐利,流畅间犹存温润。一笔一画,尽展书卷气;一张一弛,彰显古风情。他的为人刚正不阿,直率坦诚,喜怒哀乐言行与表,常常让人感觉到他单纯独特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正是今天罕见却珍贵的文人本色。数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风骨与锋芒,是非常难得的,令人由衷地敬重。有时设想,如果黄惇先生换上长袍,一定很有古风。

  从弱冠之年开始,黄惇就执教鞭,从小学、文化馆教到大学。从教五十年,他栽桃种李,勤于灌溉修剪,如今已大获丰收。不仅门生遍及天下,有些学生成果卓然,在学术界、艺术界频频得大奖。学生成功的背后,是黄惇的用心与汗水,是他书法艺术的魅力,是他的言传与身教。他的勤于修勉的文人品质,他的真诚与执着,他的尖锐中透出的艺术家与学者的独立精神,感染了他的学生,也感染了身边许多人,包括我自己。

  我们江苏省美术馆,要迎来黄惇先生在人生中第一次个人书法篆刻展览,我作为馆长,觉得特别有意义。通过这近百件作品的展示,我们可以全方位了解他的艺术面貌、学术历程和创作风格,综合他的厚度,追索他的足迹,领略他的实力。相信展览的举办将引起很大的反响,观众们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也必将获得艺术的享受,获得启迪,得到激励。

  静观得自在 风来翰墨香

  ——写在黄惇先生的书法篆刻个展之前

  金丹

  “静观风来——黄惇书法篆刻作品展”即将开幕。当得知黄惇先生要办个展时,我是十分惊讶和欣喜的。惊讶的是,先生历来低调,只管写自己的字、刻自己的印,从不愿意赶时髦,甚至很不喜欢展览会观者如潮的热闹场面,怎么就忽然办起展览来了。欣喜的是,这是先生在国内的第一次个展,是弟子及同道中人期盼已久的,原来要不是众人的怂恿和催促,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这样一位在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书法篆刻大家,在年近七旬时才办个展,我想这才是真正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吧,这也许是他谨遵大羽老师“走寂寞之道”最好的注脚。

  黄惇先生是理论和创作并重的大家,在书法史论、篆刻史论、艺术学领域的研究上均成果卓著,且书法、篆刻创作成就非凡,如此成就突出而又全面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先生在繁重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之余,丝毫没有放松过创作,他将两者看得一样重,且经年累月,书印作品积累甚多。先生的一张书桌,时而写作,时而挥毫,时而奏刀,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总是在这样交替进行着,在忙碌与闲适之间转换。他的学术研究成就和创作成就一样,在当代引人瞩目,成就斐然。

  先生的创作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总是领先一步,“超越清人”是他明确的书法理念,他认为当代书法创作要形成我们这个时代应具有的风格,首先要突破清人思想的笼罩,而不是延续清代碑学所带来的弊端,我们正好处在十字路口,要对碑派之外的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加以恢复和重建。上世纪80年代,当人们热衷于碑派书风之时,他就开始研究帖学经典,一幅手札式作品参展,使得全国形成“手札风”,引领了书坛潮流。先生的书法篆刻创作一直在不断地进步中,且渐入佳境,近日有幸获观先生新作,比之往日旧作又具新意。现今的展厅很大,人们在展览中有无所适从者,有毫无节制地放大作品者,在大的同时,丢失了传统。我们在疑惑,浸淫传统帖学的黄惇先生面对美术馆偌大的墙面,将如何进行他的书法创作并保持他的那份优雅而不张扬,这应该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令人惊喜的是,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新作,其中一幅高1.5米,长20米的作品《风斋诗稿》,他形象地称之为大卷,便是从古人手卷发展而来,内容为自作诗,书体不一,纸张颜色搭配古雅,既具现代展厅意识,又不失传统的魅力。手卷是放在手中把玩的,而这样的杂书大卷则非常适合在展厅内展示,这与他当初用手札样式将元曲、宋词的长短句创作出来是同样的,都是善于从古代作品中找到创作的源泉,而又不丢失帖学传统,是传承,又是发展,黄惇先生的这种创作方法,是不是能给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一些启示呢?

  先生书法,篆、隶、楷、行、草兼善,个性风格鲜明,一望便知为黄家书。先生篆书,取法秦汉,以汉金文得力尤多,偶参缶庐,故能于质朴中见灵动;隶书从汉碑中出,延用其篆书笔法,又得汉碑质朴之境,与篆书同调,风格已趋统一。楷书不喜颜、柳之挑踢,而慕晋人楷法,无论其大楷、中楷和小楷,均蕴藉萧散,一任自然,而无唐楷束缚。行草书远溯二王,近追米南宫、王觉斯,多在帖学经典中浸染,而远离碑学之风。近年的行草书创作,又在萧散灵动之外,多了几分静谧安详。

  先生篆刻,从青花瓷中发现价值,化俗为雅,印风在深入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的基础上为之一变,形成鲜明的艺术语言,在当代印坛独树一帜。他善于将青花中的笔意融在印中,同时又不失刀味,他在“子夜刻印三更书”一印款中云:“无一刀是刀,无一笔是笔,要则浑融无迹,有处即是无处,有无之间是也。”

  “风来堂”为先生斋号,本为清末扬州怪杰风先生所题,为其祖父所得,事载《芜城怀旧录》,先生沿用至今。一日我与先生在书斋中闲聊,一阵清风拂过,先生笑呼“风先生来了”。予曾撰有《听风笔记》,载先生论书妙语甚夥。先生在一印款写道:“风来八面,八面风来,来风八面,八面来风”,其风趣如此。

  先生崇尚董香光,但并不取法董字,而董氏所提倡的“淡”却深深影响着他的书法创作观,先生近年书法渐趋古淡,且越来越显示出不激不厉的境界,从容、淡定、优雅,书卷之气溢于字里行间。而此时的他,心境也越来越安静,实际上,他既希望将自己的作品与同道中人共赏,又不希望展览会带来的闹腾场景搅乱了他宁静的心绪,也许这就是先生迟迟不办展览的原因吧。但事实上这是不可两全的,这是一个展览的时代,各种展览接踵而至,先后登场。而黄惇先生厚积薄发,年近七旬首办个展,无意中成为一个亮点,定能成为一段艺林佳话。

  静观风来

  ——黄惇书法篆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4年9月10日——9月17日(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333号江苏省美术馆

  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艺术学院

  协办:江苏省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

  黄惇号风斋、风来堂。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年刊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政协第八、第九、第十届委员。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艺术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河北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黄惇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书法篆刻作品1983年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1993年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1999年获韩国“99’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大奖,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主要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史论、中国篆刻艺术史论,著有《董其昌书法论注》《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篆刻教程》《清理与超越——书法课堂讲录》《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中国印论类编》等。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二十一卷、《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頫卷》《中国书法全集·金农郑燮卷》《书法篆刻》《齐白石三百石印朱迹》等。曾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书学讨论会评审委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