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小学开学,“第十名现象”再次被家长们热议。“第十名现象”是说,成绩在十名左右的学生最有潜力。相反,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学生,反而成就平平。教育专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并不是说所有“尖子生”长大都不会优秀,也不是说让家长应该完全对孩子的成绩放手,只是提醒所有家长,要抓住教育的本质。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小时候考试没突破前十,现在让人刮目相看
据了解,“第十名现象”最初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的。这位从教多年的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情况:当年在班上排名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相反,当年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有不少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者行列。
“挺有道理的。”如今在南京一家外企担任中层管理职务的顾先生坦言,他小学时的成绩从没突破过前十名,“一般是在第11名到15名晃荡。”到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越来越优秀,最终考取一所知名高校,工作后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进入企业管理层,成了朋友父母羡慕的对象。
已经工作十年的南京人小孔对这个说法也比较认同,“同学聚会的时候感觉特别明显——小学时候的第一名,现在已经基本不太和大家联系了,可能从小自尊心强,觉得现在‘混得不好’,就干脆不出现。初中时候班上的前几名,现在也挺普通。倒是那些小时候只是中上游的,如今反而让人刮目相看。”
曾担任过小学老师的罗女士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一部分原因是“尖子生”们从小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表扬,做所有事都觉得必须证明自己,一旦失去表扬,就等同批评,由此产生压力;而那些十名左右的学生“默默无闻”,反而“保护”了他们。
别因为短期名次,牺牲孩子的灵性
正逢开学,“第十名现象”立即在家长圈里传开了。“刚刚给儿子说了,他基本上就是十几名。儿子听完挺高兴的,说自己潜力无限。”有家长说。“学霸”父母则略带自豪地点评一句,“千万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而更多的父母半信半疑,不知道是不是就应该放手,不管名次了?
不过,也有家长指出,所谓的“第十名现象”,可能只在小学、初中有效,“到了高中如果还是十几名,等到考大学,就是完全不同的起点了。”
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表示,“第十名现象”,并不是说所有“尖子生”长大都不会优秀,也不是说让家长完全放开手,而是希望能够提醒所有家长,要抓住教育本质。
“不要因为计较短期的名次,而牺牲孩子的灵性、对学习的兴趣。”殷飞说:“对于家长来说,更应该培养孩子对未来学习成长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学习习惯、主动性等等,而不是为了争前几名,把孩子推着、赶在、用鞭子抽着。”
“不是第一名不好。”他指出,只是对于孩子来说,争第一可能让他们产生焦虑感,因此在名次的问题上,家长应该放宽心。
此外,对于刚刚上学的孩子来说,家长最应该关注的还有两点:其一是生活习惯,比如从学校回到家后的安排、做事的顺序性;其次是孩子对学习的感受性,家长应该正确引导,让孩子不要觉得学习是“痛苦”的,要快乐地享受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