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步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用善意的目光审视历史

  《大宋帝国三百年》

  金纲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年6月

  千年之前的一个雪夜,那个英武的将军在他的营帐里酣眠。而他手下的将领们却在谋划拥立他为君主的良策。赵匡胤在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上披上了黄袍。在此前的五代里,已有数十位的君王被部下拥戴成为新君,历史在这一刻开始了它美妙的重演。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件由赵匡胤本人参与的事件。但是,《大宋帝国三百年》作者却采取另外的立场,他认为赵匡胤本人完全不知道此次事变。

  不同于历史中一贯的阴谋论,作者温暖且温馨的历史观在书中随处可见,譬如,在陈桥兵变的几年前,很可能正是赵匡胤策划了“点检做天子”这一神秘事件。在阴谋论者看来,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绝妙好主意——当时的都点检,是后周主柴荣的女婿,一个心腹和可靠之人,也是一员功勋卓著的大将。而赵匡胤自己,则是仅次于都点检的副都点检。正是这个熟皮口袋里的神秘文字,既解除了赵匡胤的劲敌,又让他得以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这个吉语成为他即位的“天意”。而《大宋帝国三百年》的作者,将这个熟皮口袋事件当作不明所以然的事件,以“天意”来叙述,而不认为是赵匡胤集团的美妙策划之一,这实在是“善意的天真”。

  然而,这种善意终究是不能把历史说圆的。

  赵匡胤在获得天子之尊之后,开始了对十国的征讨。无论是对南汉,或是后蜀,都能找到看得见的理由。比如那里的君王昏庸残暴民不聊生等。举兵南唐的时候,赵匡胤遇到了道德障碍,他只好几次命令前征的将士“少杀戮”。

  以当时的道德观来看,南唐后主李煜实在是“无罪”的:他对中原大量进贡,言辞谦卑,甚至将自己改称国主——不单独称帝。

  对此,赵匡胤的说辞是“一家人岂能分两处吃饭”,于是出兵,这个理由实在牵强,还不如直接说,南唐的饭比较好吃,中原的老赵就要分一杯羹。或者,南唐的后宫大小周后才情绝世,老赵有点觊觎。不如说,富庶江南历来是中原的豪杰们神往的。考虑到自秦以来,中国就有了北方的边患,需要有大一统的国力和实力以对抗边患,倒也是说得出的正当理由。

  北宋自恃武力,以大军伐南唐,历史的果报也由此而起。北方的契丹也以同样的武力对付北宋,在此后的北征中,老赵死于北伐的未竟事业中,享年50岁。而历史以特有的诡异,重演了悲剧性的必然。

  千百年来,人们都对赵匡胤死去的这一晚上津津乐道,如同黄袍加身的那个雪夜。一次是在酣眠中生,一次是在睡眠中死。他的死,扑朔迷离。坊间的“烛影斧声”作了微妙的阐释:赵匡胤离奇死亡的前一晚,他和他的弟弟在帷幕中单独谈话。人们只看到烛影晃动,似有刀斧落地之声。他的弟弟赵匡义等不及他死去,就要即位。当初,他的弟弟是陈桥事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等了十多年,年富力强的他再也不想多等了。否则,当赵匡胤的儿子渐长,国内稳定,他就更加没有机会了。好在,北征的途中,这个机会来了。赵匡义如愿地当了皇帝,历史的主角转移到了他的弟弟身上。尽管历史上有“金匮之盟”,说赵匡胤母亲临终前要求大儿子将皇位让给小儿子,理由是“新主年幼”。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且问,母亲大人怎么知道老赵何年卒?若老赵60岁禅让,其子岂不是已经成人?哪有年幼之说?显然,这是一个编撰的故事。

  无论如何,这个结局是当年那个酣卧着的男人所没有想到的。世道人心,就是这么诡异复杂。尽管老赵以仁慈之心待人,但终不免中年而逝、儿子死亡的悲惨结局。皇室(包含外围)在权力面前所呈现的残忍,是惨绝人寰的。老赵的错误是没有洞悉人性之恶,哪怕是对自己的弟弟。说起来,他的皇位有他弟弟的一份功劳,而他弟弟,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对于人心的幽暗,再怎样估计都是不过分的。

  《大宋帝国三百年》的作者,似乎被黑暗的光芒刺痛了眼,干脆要将眼睛闭上了。就像当年那个在陈桥卧躺之人,被部下的泼天野心刺痛了眼睛一样,只是装睡而已。人心,从来就不会那么阳光的。尤其是在受到威胁之下,出于自卫的恐惧,怎样的残忍手段都会使出。如果老赵对此有半点领悟,或许,他就不会中年而亡。这样的教训正是今人所要汲取的,充分考虑人性可能的恶,并建立完善的制度,将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或许才是避免历史轮回的制度性保障。阿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