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柒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养女防老
养老,儿子固然可靠,女儿更加贴心
  父母老了,谁来照顾?很多事例说明,在这件事上,女儿比儿子更加给力 CFP供图

  上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在有儿有女的家庭中,照顾老人的责任大多由女儿承担。

  大洋彼岸的报告同样获得了中国家庭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从中找到现实意义。在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的中国,“如何养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在变化,从自古流传至今的“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从争议不断的“以房养老”,到来自大洋彼岸的“养女防老”。不确定的答案背后,是人们对于不确定未来的担忧。

  实习生 孙姗姗 孙倩雯 现代快报记者 郝多 王颖菲 贾磊

  美国报告的中国意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2004年开始,持续跟踪2.6万名50岁以上的老人,在10年后的今天,研究人员从冗长繁琐的数据中分析出一些结果。在美国,女儿照顾老人的时间平均每个月达到12.3小时,儿子仅5.6小时。

  “在对年迈父母的照顾上,女儿每个月所花时间是儿子的两倍多,或者说多花将近7个小时。”报告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安杰莉娜·格里戈叶娃说。

  这是剖析“养老问题”方面首个以性别作为重要因素区分的调研报告,庞大的数据让报告看起来真实可信。

  尽管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存在很大不同,但两者也面临着相同的养老问题。

  现代快报记者对不同年龄段女性进行采访后发现,“养女防老”在中国,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更健全的中国城市中早就存在,而且,不止是老年人认可这种养老的方式,在单独二胎放开后,多数年轻人也希望能生个女儿。

  个

  案

  母亲说

  受访者:陈奶奶 80岁;张奶奶 85岁

  来自女儿的照顾

  更贴心细致

  不久前,南京市民陈奶奶刚过完80大寿,在2005年老伴去世后,一大家子难得像那天那样聚在一起。

  如今的陈奶奶一直独居,每天早上外出锻炼,回来后只能与报纸、电视为伴,她居住的小区就像中国大多数小区一样,邻居大多都不相熟。这样的环境里,有时陈奶奶一天都不开口说话。

  陈奶奶每天都盼着孩子们来看她,尤其是儿子。

  陈奶奶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最宝贝儿子。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女儿终究是别人家的人”。她这样的偏爱也让人无话可说。不过,由于儿子工作繁忙,反倒成了最少来看母亲的孩子。

  “他每周只休一天,不来也正常。”说起这,陈奶奶忙不迭为儿子辩解,“能打电话来就行了。”

  不过,陈奶奶终究是失落的,她说,自己儿子有些内向,电话也来得不多,“有时候一个月才打来一次”,她有时想给儿子打电话,又怕打扰儿子工作,最后,拨了号码又挂断。

  与儿子相比,女儿们探视勤快多了。

  陈奶奶的两个女儿就住在母亲家附近,一有空就会往母亲家里跑,“每次来都带点水果、日用品,问问我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陈奶奶说,那句老话说得好,“女儿就是贴心小棉袄。”

  和陈奶奶差不多,家住南京新街口附近的张奶奶今年85岁了,育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最小,今年也59岁了。

  张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谈不上健康,除了腿脚不灵便以外,心脏还做过搭桥这样的大手术,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这些老年病,张奶奶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需要别人的照顾。

  张奶奶的两个女儿都在上海工作,只有二女儿和小儿子在南京居住。虽然一开始张奶奶是和儿子一家三口住在一起,但做完心脏搭桥手术后,张奶奶就住到了当医生的二女儿家,“一来儿子没有女儿照顾得细致,二来很多诸如洗澡这样的小事,儿子做不来。而女儿是医生,照顾起来也更保险一些。”

  住到女儿家后,张奶奶“享受”到了贴心无比的照顾,二女儿除了一日三餐想着法子给妈妈变换可口的饭菜以外,老人家上厕所、洗澡、起夜等都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张奶奶想吃什么,二女儿立刻就去买回来给她吃,从头到脚,无论外衣内衣,二女儿都会给她备齐。

  在老人的心里

  还是更加“依赖”儿子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二女儿就被检查出癌症,照顾张奶奶的重任自然只能落在儿子的头上。

  虽然儿子对母亲也很孝顺,但因为工作繁忙,加上不懂得如何照顾人,张奶奶的心理落差极大,“他只是给我雇了一个保姆,回到家和我也没有太多的话可以说。”

  在别人面前,张奶奶总是夸奖自己的女儿如何勤快,把自己照顾得多好,可天天照顾她的保姆最清楚,她最惦记的其实还是儿子。这一辈的老年人,骨子里多少都会有点“重男轻女”的想法,“晚上不看到儿子回家,她都睡不着觉。”

  对于儿子的心思,这一辈的老年人大抵相同,在陈奶奶的心里,儿子也一直排在第一位,不过女儿们对自己的关爱与照顾,她也都看在眼里。“女儿们做的确实比儿子多得多,我的衣食住行,她们都放在心上。”两个女儿的工作不比儿子清闲,但或许女性的情感天生比男性丰富,她们总能挤出时间给老母亲。“她们两个也有孩子,作为母亲,她们更能理解我的心情。”

  不过,陈奶奶也毫不避讳对儿子的“依赖”,“我们观念可能比较老,还是觉得女儿是嫁出去的,儿子是可以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看到儿子,心里更踏实。”

  女儿说

  1

  受访者:陈小飞 50岁

  曾经不是家庭的重心

  如今是照顾老人的主力

  50岁的陈小飞,是一家小厂的老板娘,平时不光要协助丈夫管理厂子,还要操持一大家子的事儿,“虽然不用朝九晚五,像上班族一样去上班,但是我还有家里的老人小孩要照顾。”

  陈小飞的父母住在农村老家,虽然身体尚且硬朗,但毕竟都已过了古稀之年。同很多旧时农村家庭的结构一样,她上面还有两个哥哥。

  作为家里的小妹,她坦言:“小的时候,父母的确会偏袒两位哥哥,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衣服总是穿他们剩下的,包括读书也是,我们家的关注点都不在我身上。”

  童年时候的“冷遇”,如今,陈小飞能淡淡地说出来,一笑而过。

  “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但是,近几年来父母老了,我会经常回娘家看望二老。毕竟大哥和二哥都住得挺远的,我离爸妈家更近些。”平时只要有空,陈小飞不是回娘家,就是将父母接到家里,有时还要他们在她这边住上两天,享享清福。

  她甚至还包办了父母的衣食住行,“现在他们身上穿的、嘴里吃的都是我买的,年纪大的人,让他们自己出去买,不放心。”

  “将心比心,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陈小飞用手拍拍胸脯。突然她边咯咯地笑着,边向现代快报记者自豪地炫耀,“现在我父母老说,幸亏还生了个女儿,还是女儿好。”

  相比较两位哥哥来说,因为小厂子的生意,陈小飞有“不愁人”的经济实力,“一家人,没必要计较这么多,父母是我们一起的。我分担多一些,这样大家都能轻松点。”

  她还说她是爱热闹的人,其实就是想着法儿地让儿女团聚,让老人舒心。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陈小飞就开始当起家庭联络员,电话、微信忙着约起来。

  马上又到中秋节了,像往常一样,陈小飞已经在张罗了,“平时大家都没空,我哥哥他们工作也特别忙,就节假日有空,尤其是中秋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聚一聚,主要是让老人开心点。”

  “对于养老来说,女儿儿子其实是一样的,有时候也要靠自己的经济条件,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良心了。”作为女儿的陈小飞,这样总结道。

  儿子女儿都有自己的生活,“以后养老不靠子女”

  “儿女双全,父母健在,这日子就能过得好。”说到自己的一双儿女,陈小飞爽朗地笑着,笑容清澈地开放在她的脸上。她有着与其他在这个年纪的中年妇女少有的少女情怀,“我书读得少,但是我知道简单的生活最好。”

  陈小飞的大女儿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小儿子今年刚考上了当地不错的高中。当初选择生二胎,既有“无后”的压力,也有她自己的考虑,“姐弟俩可以相互扶持,儿子女儿都是我的贴心小棉袄。”

  刚过半百,陈小飞也开始踏入所谓的中老年行列。

  谈到自己的养老问题,她显得特别乐观,却也表现出了与作为女儿的自己完全不同的态度。“我们考虑过以后的养老问题,所以现在已经买养老保险了,也没想着以后让他们来养老,他们能抽时间多来看看就好了。”

  对于这种心态,她还补充道,“一方面我们自己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孩子们以后的压力也很大,像我父母那一辈,养老保险不多,所以基本上还是要靠子女接济。但是到了我这一辈不一样了,自己赚得多了,也早早地为养老做好了准备,以后他们不要啃老已经很好了。”

  女儿说

  2

  受访者:李溪(化名)26岁

  “如果将来生两个孩子,有一个得是女儿”

  26岁的南京白领李溪,结婚两年,最近有了生孩子的打算。“希望能生个女孩。”她表示,自己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符合二孩政策,如果说将来再生一个,那么两个孩子中至少有一个是女孩。“因为如果俩都是儿子,给他们娶不起媳妇啊。”她开玩笑说。“不过老实说,时代是不同了,”她说,“倒不是觉得男孩不好,只是女孩普遍来说更懂事、听话、贴心……”

  李溪坦言,这样的想法,从她刚刚上大学开始就有了,而且和家庭颇有关联。李溪的奶奶一共生了7个孩子,其中两个幼年夭折,剩下三儿两女,她爸爸是老幺。爷爷在李溪很小时就去世了,这么多年来,都是奶奶一个人生活,顺便帮忙带大了李溪和她几个堂哥堂姐。尽管一直以来身体硬朗,但过了八十以后,老人的身体也大不如前。“奶奶腿脚不行了,前几年还能拄着拐杖下个楼,现在只能在家坐着,实在要出门,必须坐轮椅。”因为这个缘故,几个子女为她请了钟点工,帮着老人做菜、洗衣服、打扫卫生。不过,所有个人卫生的事情,老人都不允许钟点工插手,“她不习惯。”因此,除了钟点工,李溪的两个姑妈也会每天轮流到老母亲处,帮老人洗澡。“其实我爸爸还有几个大伯也很孝顺,每周末都会去奶奶那儿,给她带点吃的、喝的,陪着聊聊天。但有些事情,确实还是只能姑妈她们来。”更令李溪感叹的,是两位姑妈对老人的耐心,“其实老人家每天没什么事,也就是看看新闻,我除了问问她身体好不好,基本上聊不起来。”但两位姑妈就“很厉害”,小到邻居家生小孩了、生姜又涨价了,大到国家主席来南京参加青奥会,都能和老母亲东拉西扯地说上几句,逗得老人直笑。

  “所以我很想生女儿,等到老了,得有人陪我说话。”李溪强调。

  而且本身作为女儿,她觉得自己一点不比儿子差,“儿子能挣钱我也能挣,而且,我还能时刻守在爸妈身边。”

  此外,“大丈夫走四方”这点,也是李溪的考虑因素之一。李溪的丈夫是四川人,从上大学就来到南京,然后工作、恋爱,最后遇到了李溪,也就把家定在了这儿。“现在的男孩都是四处漂的。”她说,自己身边很多男性朋友,都是在谈对象以后,把家落在了女方的家乡,“女孩和父母之间,特别是和妈妈之间的相互依赖、依存关系,可能远远大于男生,简单来说,就是女生更‘恋家’,因此在不少情况下,都得是男生做出退让。”

  尽管考虑得很多,但李溪也明确表示,不管生男生女,都会非常爱这个孩子。“现在生孩子,再也不是过去‘一边倒’的倾向了。而女生的‘优势’,也可能会随着父母年纪的增加,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探

  因

  城市化打破传统观念

  变“养儿防老”为“养女防老”

  在明人冯梦龙的一则故事里曾经有这样的片段,在一个大户人家当管家的丈夫老了,主人家可怜他,让他在后辈之中选一个接任他的位置,起先,丈夫看不上闷脾气不说话的儿子,想要推荐聪明伶俐的侄子,跟妻子商量时被妻子大骂一顿,“你那儿子再不好,他也得养你到死,你那侄子算个屁,现在看着对你好,转头就把你忘了!”

  这样的故事里,“养儿防老”这个中国人思想中朴素的道理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句话出现后,中国人生养后代的一个目的就显露出来了,“养儿子就是为了防老的,就是老年时候的粮食。”

  很久以来,对于中国人来说,养老这里面没有女儿的事,因为与“养儿防老”一起流传的俗语里面还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之类的话。

  在没有养老保险的古代,“养儿防老”确实是最具有操作性的养老手段,在人员几乎不流动的社会里,大家互相熟悉,儿子无法逃避责任。而且,在长久的农业社会中,体力更好的男性也是物质基础的保证。

  打破“养儿防老”规则的是

  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后,人员流动加快,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更重要的是,“养老保险”这个新名词开始出现。

  随着社会结构的进一步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入城市,进入养老保险体系,老人则被留在乡村,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养老的人工成本越来越低。

  “当人人都有养老保险的时候,女儿比儿子带来的照顾要多得多。”有网友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父母对于养老的需求也由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以往的养老方式是,女儿儿子各自出钱,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主要以物质赡养为主。然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老人都有基本的养老保险金作为保障,在物质上不缺的情况下,对于精神的需求则大大提升。相比较儿子,女儿更善于与老人交流,也能提供更贴心细腻的照顾,自然能体现出较大的优势。

  这甚至不用专家分析,在照顾老人方面,女性带来的好处多得多,“感情更加细腻,照顾人更加细心,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且有更多的耐心。”

  更重要的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状况也有了改变,不管是电视剧中的表述,还是现实里的故事,甚至是社会机构的调查报告都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在婚后成为家庭决策的主导。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半开玩笑说:“儿子就不指望了,养一个儿子成本巨大,而且他不啃老就不错了。与其指望儿子来养老,还不如指望和儿媳搞好关系,算了,婆媳关系跟养老问题一样难缠,我干脆还是生个女儿吧,这样不光有女儿养老,还顺便带来一个女婿。”

  前

  瞻

  养老还需制度保障

  “养女防老”出现了,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在单独二胎开放的今天,能够享受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的家庭里,这种情况将会越来越多。

  如今,很多的年轻家庭都已经在为生个女儿而努力。无论是通过技术手段,还是主观意识上对于性别的偏向,都在证实生子选择上的变化。有资料显示,一个家庭对男孩的投资要远远高于女孩,这中间包括一般的教育投资,以及最重头的以买房为主的婚娶。有网友甚至将儿子比喻成建设银行,将女儿比喻成招商银行来调侃。

  不过,在争论“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的背后,凸显的,还是人们对于养老制度的担忧。

  “在现在社会,单指望儿女能够养老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的医疗费用高,生活成本高,人的寿命增长,这样会带来更多的生活压力,这根弦一旦崩断,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养老问题终究要落在制度上面,养儿女防老只是制度的补充,制度是提供物质的,但刻板生硬,儿女是提供精神保证的,人老了之后,需要的可不仅仅是物质。幸运的是,如今各种制度正在完善,不光是城市的,也包括农村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只不过,制度的完善能再快一些就更好了。”一位网友在普林斯顿大学“养女防老”报告的网贴后面留下这样的思考。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