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行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自家书里的“风流”

  文/叶弥

  我小学五年级,看了脂砚斋批注的《石头记》《水浒》《普希金文集》——只能说是“看”,不能说是“看了”。大多数时候,只是乱翻,瞎看。

  《石头记》是我母亲用《韩非子》换来的,原本属于一位县城中学老师。《普希金文集》是她从苏州带到苏北去的。批《水浒》时,她把这本书带回家里写批判材料,我趁机看了。从这三本书上,我认识了各色人等。普希金的暴风雪和致大海,林冲夜奔,柳湘莲遁入空门……这些人物,我到后来明白,全是风流绝代。

  我祖上是无锡前洲乡人。太爷爷闯荡上海滩学生意,从此子孙于上海定居。我父亲1956年二十一岁时参加上海援疆干部工作队。我母亲是苏州人。我父亲在火车上碰到我母亲,就跟了她来苏州定居。我出生在严衙前二十六号,苏州第一人民医院边上。六岁跟着父母亲“下放”到苏北盐城市阜宁县三灶公社前灶大队前灶小队。我丈夫家里是三灶公社中灶大队的社员。我读初中时才认识他。我读的是前灶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总共有五个班,每个班有三十人左右。

  去苏北的轮船上,我母亲接受《苏州日报》记者采访。采访见报,说,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我们全家四口人开了一个家庭会,大家统一思想,准备到最苦最穷的地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母亲几次和我说起这件事,一说就笑,说,统一思想?你实足才五岁,你弟弟才两岁。哈哈。

  《苏州日报》上登了我母亲写下的七言诗:《浪击江洲赋新章》。根据形势,突出“上山下乡”的豪情壮志,抒发革命理想。

  我到苏北第一眼见到的,是房东寿足大爷腰里的那根稻草绳子。回首往事,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当时没钱给他治好他的白内障,我有钱了,他又去天堂了。

  中国的老师永远和父母一样,喜欢问孩子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们大都要当解放军,我是想当作家。我的想法公布于众不久,上早操,我们的语文老师托某同学带给我一句话:你考试的作文多写了一个问号,当不了作家。过一会,语文老师自己也过来和我说,(句子后面)多了一个耳朵?还当作家呢?语文老师是个老大爷,多少年中,我一直记得他笑眯眯的调侃样子,让人感到温暖和羞愧。

  我从六岁到十四岁,都在苏北农村度过。我十多岁的时候,有一天小伙伴们互相传说,村里来了一个阜宁县城里的人,我就跟着他们去看“城里人”。我站在人家门外看得津津有味,不料一个女孩子对我说,听我妈说,你原先也是城里人。她这么一说,我倒想起六岁以前的城里生活了,最想的是某店的白面大馒头。

  现实生活中没有书里的风流人物,全是幻想中的白面馒头和幻想吃白面馒头的人。

  十四岁,我一个人先回了苏州。不想父母弟弟,想念在村里的好朋友。在大街上看见一两个女孩长得像村里的好友某某和某某,便跟在人家后面走了好长时间。这是第一次的想念,归根到底是“过去”二字。

  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找了一个苏北人。我父亲调侃我,现在流行过太平洋了,实在不行的话,过个鸭绿江也行。你怎么又打回长江去了?

  归根到底还是“过去”二字。

  又过了若干年,周围的人,都翻天覆地,唯有我过着小日子,与时代脱节的样子。我没有目标,我对现实生活不满,却不知为何不满。这样到了三十岁,我对现实生活愈发不满,又增加了对无情岁月的惊恐。无奈之下开始写小说。

  归根到底……唉,归根到底……

  写着文字,又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生活。也写了一些别人叫好的小说,也拍成了电影。但还是没觉得好过。写作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反而消耗了我仅有的力量。

  因为从写作的那天起,就没有想要写个天长地久。2005年起,想要慢慢地脱离文字了。一年也就写一到两个短篇。

  2007年年底,我不死心,又想认真地看待小说。力量可以再生。且把力量生出后,看看我到底是要什么。

  于是把家搬到靠太湖边的小镇后面。前面是镇,后面是村。丈夫在外地工作,坐火车来回一次十几个小时。半月回家一次。我一个人在新家,人生地不熟,小区里外都没灯。小区里远远的住着另一家不往来的人。一到晚饭时间,路上鬼都没有一个。也算静心,也算修行。竟渐入佳境,身心也健康起来。怒风如吼的台风之夜,照常鼾睡如泥,哪管外面一地狼藉。坐公交车进城来回要三个多小时,夜里进城,不习惯城里满地的灯光。在城里,看不到月光。在这里,有月光,有花草之香,有无数鸟,有野生的小动物,有鬼,有神,有狐……有孤独。

  有时晚上临睡前,掐指一算,咦,今天一天没有与人讲话,昨天一天也没和人说话。于是明天早起,去菜场和菜贩鱼贩拉家常。孤独虽好,不能忘了与人交流。

  坐公交车上,构思长篇小说。开始写的那一天,我的心就定了下来。明白活着的理由,懂得感恩的重要,洞察付出的结果……人生的弦外之音,大概如此。

  一个人,在乡里住了六年。六年中写了《风流图卷》。没有结束,按照五年前的构思,还有一部延续下去,下一部叫什么?肯定有“风流”二字。这篇小说,谢谢许多接受我采访的人,谢谢我弟,某一天他在看宋人的画册,对我说,“风流”后面加“画卷”二字,多好!遂成“风流图卷”四字。

  从城里到乡里,从苏北到苏南,耗了半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现实的风流,不及书里的风流。别人书里的风流,不及自家书里的风流。

  我现在过的是十分充足的现实生活,忙碌劳累,一群狗猫,一鸡三鸭,无数花草,四季蔬菜,还有梨枣橘柿桃苹果杨梅枇杷各色果树……但我知道,我是没有现实生活的人,一切全在幻想中生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