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收益率渐趋下行,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人的吸引力正逐渐减弱。当此前流行的投向货币债券市场的主流产品再难扛起高收益大旗,保本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正成为多家商业银行吸引客户的新工具。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挂钩标的风险较高的一类品种,结构性理财产品即便有保本设计,却很少能同时保障收益率,投资者在选择时仍需三思而行。
现代快报记者 金苹苹
宽松流动性逼银行理财转型
宽松的流动性带来了充裕的资金,让银行不再缺钱,也让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不断下行。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上周共有723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2%,与之前一周持平,平均投资期限为126天。
“上周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基本与之前持平,主要受外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上涨的影响,实际上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较前一周依然有所下降。上周因为澳元、港币两个币种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上涨幅度较为明显,尤其是澳元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高达5.3%,所以拉高了收益率的平均值。”银率网分析师牛雯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普通的投向货币和债券市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持续下滑时,结构性理财产品却迎来了发售小高峰。银率网的统计显示,上周累计有51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其中保本型产品有41款,且股份制银行在结构性产品发行方面比较积极。从投资标的来看,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多挂钩指数、利率、汇率和大宗商品。
高收益产品并非款款安全
“近期市场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虽然发行较多,但是投资者仍需要保持冷静。预期收益并不代表最后的实际收益,尤其是挂钩股票等资产的产品,风险更是不可小觑。”某国有大行理财经理表示。
“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挂钩风险较高的标的,虽然大部分产品有保本设计,但是很少有产品同时保证收益。所以,投资者在投资结构性产品时还需要谨慎。”牛雯也如此提醒投资人。”
而理财师也建议,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可以参考银行提供的产品风险评级来购买。“整体而言,低风险产品的评级一般是R1,评级为R2的产品对应的是稳健型投资,R3型对应的是平衡型投资风格。风险评级为R4和R5的产品则分别代表了进取型和激进型投资,适合那些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本金风险也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