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还是留下?在每年高考结束后,总会有人想到这个问题。
高考早就不是原本的独木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他们的目的也许是来自世界名校的邀请,也许是对高考成绩的不满,也许只是单纯地想要开开眼界,也许仅仅是想要逃离自己糟糕的生活。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很多人在离开家时是带着雄心壮志的,但几年过去,这些理想总被现实冲淡。而且,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诱惑和问题困扰着这些游子,这些诱惑来自“已经适应了的环境”“更高的薪水”“更加开阔的世界”“几年时间内积累下的资源”……
于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留下,还是回去?
实习生 孙姗姗 现代快报记者 郝多 王颖菲 贾磊
A
压力差不多,她选择国外是因为蓝天
人物:王冉(化名);年龄:25岁;所在国家:美国
25岁的南京姑娘王冉的最后决定是,留在美利坚。这个决定很慎重,从6年前去美国开始,她就思考这个问题,在全面斟酌了所有因素后,去年她告诉家人,不回去了。
200多平米的靠海房子,26万美元
其实王冉并不是回不来,因为学的是经济,加上父母的人脉广泛,她不愁在事务所或银行找不到工作。此外,中国物廉价美的餐厅美食,也是最让她牵挂的对象。“衡量了很多方面,我一条一条讲给你听。”她说。
首先,王冉说,自己如今读的是会计,刚开始读博,她的研究方向针对美国的会计体制。“国内外会计准则不一样,回去不太对口,虽然爸妈可以帮我找,但我还是想靠自己吧。”不过留下来,就意味着自己得一直读下去,最好的结果是,找个普通高校教书,“也挺难进的。”
关于生活,王冉觉得在美国的日子更容易。“不乘以6的话(人民币和美元汇率大约是1:6),刚开始工作的工资,中美年轻人应该差不多,3000人民币和3000美元。不过国内的3000块,估计养不活自己吧。”从上千的房租和动不动上百的外出就餐费用,“在美国拿的钱一样,在餐厅花20美元吃一顿就蛮好,口味当然没国内的好,但价格也不高。”王冉如今住在郊区,房租一个月只要500美元,包含水电。“不过如果去大一点的城市,比如纽约,价格肯定也会高一点。”此外,美国超市的东西也很便宜,“前段时间我妈来看我,天天自己烧菜,一个月只花了200多美元。”只不过,涉及人工的消费,比如修脚、美甲、装修等等,价格就比国内高出太多。
再说房价,王冉如今住在迈阿密。她同事去年在一个挺好的小区买了一套三层的房子,小区靠海,旁边就停着游艇,中产阶级聚集。房子里,一楼是两个车库,二楼厨房餐厅,三楼三个卧室。二层三层加起来共200多平米,加税再加上杂七杂八的收费,一共26万美元。“她年收入大约十几万美元,但国内同样十几万人民币的收入,肯定是买不到20几万人民币的房子。”不过,一个月几百美元的昂贵物业,以及每年七八千美元的土地税,还是给未来带来很大压力。
“我爱国,但我也很现实”
“教育的问题,国内外都一样。”对于孩子来说,在国内读书必然辛苦,在美国,则是一放学就去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和音乐项目。但在费用上,学区房同样昂贵,国外虽然没有为入学而交的赞助费,但所有的课外课程都价格很高,如果要去更好的私立学校,学费则更高。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定期不定期地要求家长进行各种捐赠,“学校会给出清单,家长们有能力捐什么就捐什么,比如教学用品、校舍修缮等等,”王冉说,“听说有人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就为给学校捐赠。”至于不捐有什么后果,“具体的不清楚,但听说最后所有的捐赠项目都会被公开,写上‘谢谢某某爸妈’,没有自己家的,小孩难免尴尬,甚至被孤立。” 此外,家长也必须花很多时间当学校各项活动的志愿者。
汽车的价格,国内外差不多。王冉去年买了一辆跑过一年的大众CC,花了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万多,新车则要3.3万美元,大约人民币20多万,这辆车在国内的国产版也是20多万,不过原装则基本翻倍。
这个夏天,王冉刚回了一次南京,美味的中餐,让她几乎吃得“泪流满面”,“只有在纽约这种超大城市,才有可能吃上鸭脖子、鸡脚、鸭血粉丝汤。”不过这次回来,早就拿了驾照的她愣是没敢开车。“大马路上,车人互不相让。”习惯了礼让和被礼让的她,一下子没能转过来。不过让她感慨的是,并不是每辆车都这样的。在太平门,她就被一辆公交车礼让过,在鼓楼,也被私家车礼让过,“我冲司机笑笑点头,他还和我摆摆手打招呼。”王冉觉得,国内司机的素质,越来越高。不过,有一点是短时间内很难改观的,这也是促使她留下来的最后原因——“在南京总是看不到蓝天,开心不起来。”住在迈阿密,每天看着蓝天白云,感受着适宜的气温,心情舒畅。本来坚决不想让女儿留在美国的母亲,在去了几次后,也默认了她的选择。王冉说,未来她想在大学做老师,一般讲师的工资一年税前10万美元以上,“但和国内的10万年薪相比,过的就不是一种日子,”她无奈地笑笑,“我爱国,但我也很现实。”
B
他要先积累经验再回归故乡
人物:小邵;年龄:24岁;所在国家:日本
2012年4月留学日本,小邵在日本呆了两年多了。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赶早班的地铁上课,参与日本友人的社交圈,一切早已轻车熟路。从一开始的坎坷求学,到如今学习和生活都已趋于平静,慢慢跟上了日本的节奏,小邵用“冷暖自知”描述这段人生路程。
留在日本,每天都是风雨兼程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想以后的生活,到底何去何从。”电话那头的小邵说着,便沉默了许久。和一部分面临归国的留学生一样,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博弈之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他的心魔。
3年前,小邵将自己的座右铭改成“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从此便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我会给自己制定目标,然后一步步去完成。彷徨时,只要认清方向就不会迷失。”
“在分析了自身条件以及各国招生细节之后,选择留学日本,一方面是自己英语能力以及专业条件受限,另一方面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小邵介绍,自己学的是能源专业,目前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以后可以进入像三菱重工、昭和石油这样的大公司,不仅公司平台高,而且基础待遇也高。”他还透露,在日本,一般本科毕业生就能达到20万人民币的年薪,研究生毕业能拿到更高的报酬。
小邵表示,日本的就业相对容易很多,工作发展空间也很大,更能对自我的成长提供很多帮助。“而在国内,往往竞争压力很大,人情关系重,去类似这样的大公司基本不可能。”
“我希望在国外拼搏两三年,在日本的大公司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之后,再回国发展,这样对自己较为有利。”对小邵来说,这也意味着将与家人继续分离,独自忍受异地孤独。
最终的归宿还是回归家庭
“我生活比较简单,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一般在食堂吃饭,然后上课、研究,偶尔和中国人、日本人聚会,但是大多数一个人。”小邵这样浅浅地将自己普通的生活一笔带过,他白开水般的描述,试图稀释在外求学生活的苦涩。
先后辗转于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工业大学和东京大学,2年内搬5次家,跨越4个城市,这样的艰苦和心酸,他常常独自承受,从不让家人朋友担心。“现在总算安定下来,步入正轨了。我跨越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建筑最坚实的壁垒,让自己更加强大。”
“至今还记得当年第一次离家时,家人含泪挥手的场景。”他形容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子,但他从来不是父母羽翼下悉心呵护的小鸟,“我希望自己是一只雄鹰,即使飞远了,也是为了守护家庭。”
“出国留学,就是想有所成就,不想辜负家人对我的培养。”在任何决定面前,家是小邵永远的圆心,“总是要回去的,虽然更喜欢日本的生活节奏,但是人不能离开出生、成长的地方。”
C
看好未来发展,宁愿离开新朋友也要回国
人物:李可(化名);年龄:26岁;所在国家:日本
26岁的李可如今也在日本留学,明年3月她就将毕业。“我是独女,父母强烈要求我回国,不过,这不是我决定回去的根本原因。”
“周围大部分人都会说,想回来,因为根在中国。”李可的问题在于,是毕业后马上回国,还是先工作一段时间再说。“现在感觉是,无论是工作两三年,或者是十几年再回去,都是一样的。”李可说。
自从读研去了日本,加上大学时曾到日本交流学习,李可在这个国家已经呆了三年多,基本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也有很多日本朋友,但她坦言,“对这里的社会,没有这么强烈的认同感。”此外,相比于小邵,读文科的李可并不觉得,在日本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优势。
“根据前辈的说法,以及我自己对在日本工作的考察,马上回国和三五年后再回国,所要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她解释,过去,很多日本的企业有类似终身雇佣制这样的制度,现在虽然很多公司已经去除了这项制度,但这样的理念,还是根植于很多日本人心中。因此,无论是公司招聘还是学生求职,他们在选择的过程中都非常慎重,一旦录用,很多人就抱着“一辈子干下去的信念”,而公司也非常注重和员工建立起像家人一样的强烈的羁绊。“这样的工作,确实非常稳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会让很多年轻人困扰。”不同于在中国,很多新员工虽然刚进公司,就可以以自己的出色表现让个人一下变得突出,在日本企业内,由于日本社会比较偏向集体主义,特别注重团队精神,再加上企业传统的年功序列制文化,年轻人的成长也相对稳定而缓慢。
D
留下,是因为在国内“没有什么牵挂”
人物:小璐;年龄:24岁;所在国家:英国/人物:小岑;年龄:27岁;所在国家:澳大利亚
对于小璐和小岑来说,他们的性格、所在的国家、未来的具体打算虽然不同,但两人选择留在国外的理由,却有些类似——他们在国内,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难留,也得为爱情留下来
24岁的小璐目前在英国的一所学院做行政工作,从南京的一所高校本科毕业后,她就追随男友来到了英国,虽然英国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更难留下来,但在小璐看来,大多数人可能只是知难而退,并没有坚定的信心。
从到达英国的那一刻起,小璐就决定和男朋友一起留在英国。小璐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已经重组家庭,这让小璐减轻了很多“后顾之忧”,另外,和男友长达7年的感情,也让她非常坚定要和男友走下去的决心,而男友决定在英国发展,为了和男友一致,她也决定留在英国。“我们俩的性格都比较独立,也比较适合在国外生活。”
毕竟留在英国不是那么容易,从读研起,小璐就到处留意工作的信息,还经常去博物馆做免费讲解员等义工,“需要通过这种形式证明你有工作能力,尤其是语言这块。”
什么机会都去尝试,抱着一定要留下来的念头,最终小璐找到了一份学校里的行政工作。
如今,小璐不仅工作稳定还已经结婚,“家人很支持我,他们在国内过得很好,不用我过多操心,老公也在我身边,这大概就是我一定要留在英国的原因。”
自己,像是“多出来的那个人”
今年27岁的南京小伙小岑留在澳洲的理由跟小璐有点类似,“国内感觉没啥让我牵挂的。”自从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之后又各自重组家庭,小岑就觉得,自己成了“多出来的那个人”。
小岑家境不错,父母两边的家人给他出了学费。“其实我挺不想依靠他们,毕竟他们也有负担,而且我想,自己也是大人了。但一开始做学生,确实没什么经济来源。”从大二起,小岑就开始找各种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从麦当劳服务生,到按摩中心技师、网络销售,等等,他把自己合法的打工时间全部利用了起来,“做按摩师的半年里,因为身体总是歪斜着,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脊柱都有问题。”不过,持续的打工还是解决了小岑大部分的生活费。读完本科后,他决定先工作,以后有机会再继续往上读,理由很简单——“经济独立”,“因为我决定不回去了,所以就更不想花家里的钱。”
小岑坦言,有一段时间他挺失落的,因为觉得“两边都不沾,有家和没家似的”,如今他淡然了很多,“现在也谈了女朋友,以后就在澳洲结婚生子了。等未来,定期回国看看爸妈,也挺好。”
参考答案
无论回去还是留下
选择只与生活有关
当走出国门后,留下还是回家,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中国留学生百余年。
19世纪末,开展洋务运动的清朝政府曾经向美国派出了4批留学生,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外留学生,当时,国运多舛,这些十几岁的少年被国家寄予了厚望。
后来,洋务运动失败,留美幼童大部分回国,在世纪之交,这些留学生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像詹天佑、唐绍仪、严复等,都成了历史教科书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肯定他们功绩的同时,也往往会冠以爱国的名号。
实际上,当时也有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但他们的名字极少见诸文字。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留下还是回来,经常跟国家大义有关。留学国外,也成了一个极荣耀的字眼。
这一情况,直到最近的十几年才得以改变。出国门槛的放低,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出国留学不再金光闪闪,如今,只要有成绩,就可以申请国外的大学,如果只有钱的话,还可以去读个野鸡大学。
当留学的行为被稀释时,留不留在海外,也就愈发成了只跟个人有关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关乎亲情、爱情、环境、薪水、空气、蓝天……根据代办留学的中介机构说法,“如今的国外,上个世纪人们最关心的生活水平已经不再那么吸引人了,国内的环境好了,而且国内有熟悉的环境和人,这让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归国。”
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在新书《中国超越》中就写着,很多人对国外的印象太抽象,结果一出去,发现没那么好,“一出国,就爱国”的,占了70%。
“当然,肯定有些人不回来,比如学西方戏剧的,在国内没有市场,只能留在国外,还有就是家庭变故,宁肯在国外打工也不肯回来,您完全不用担心孩子不回来,这些年我们有了太多例子了,孩子最后发现还是国内好,所以,只要不让他厌倦故乡,他就会故土难离。”南京一家移民机构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