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生态沛县:“绿色引擎”牵引的跨越发展
  美丽整洁的安庄村,是沛县农村环境整治的缩影

  沛县,一座因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而闻名的毓秀宝地。煤炭工业的粗放发展、采煤塌陷地不断扩大,也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背负着生态环境修复的沉重包袱。

  通过调研,徐州市委、市政府对沛县提出了“着力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带动和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宜居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发展道路”的要求。近年来,在沛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沛县着力推进全域生态园林化建设,建成生态修复示范区,以“修复、治理、保护”三道防线,实现水、文、景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的全新跨越。

  2013年11月,沛县获得了省级生态县的命名,在徐州率先建成省级生态县。如今,阔步前进的沛县,正在提交国家生态县的创建答卷。

  生态宜居

  环境整治带动幸福村庄崛起

  

  按照旅游性村庄的定位,安庄还建成了南部景观区、森林氧吧区、农家乐体验区、农村民俗体验区四大区域

  

  

  实现生态宜居化,沛县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所辖的15个镇。解决农村环境的“顽疾”,补齐农村环保的“短板”,是生态宜居的第一步。

  长期以来,沛县农村随处可见这样的场面:道路边满是杂物、河沟里漂浮垃圾、村民家门口乱堆乱放。农村环境、生活垃圾的治理,是摆在沛县人面前一个重大的现实难题。

  沛县大屯镇安庄村,位于微山湖西岸,属城乡接合部,是沛县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基地之一。2013年以来,安庄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清垃圾、治污水、修道路、造景观,励精图治,不但把安庄村打造成了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示范村,还成为苏北旅游第一村。

  安庄村支部书记武发旗说,村里清理出近千吨垃圾,建立了长效的保洁机制,每天4辆保洁车、6名保洁员巡查收集垃圾,“保证不积存垃圾,村民就是监督员”。

  安庄还兴建了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污水管网6800余米,彻底解决了居民的生活污水问题。“不达标的污水坚决不能排放。”武发旗说。

  按照旅游性村庄的定位,安庄还建成了南部景观区、森林氧吧区、农家乐体验区、农村民俗体验区四大区域。

  “每天晚上,村里到处都是休闲健身的人,热闹得像赶集一样。”武发旗说,环境和产业的协调发展,让安庄村民尝到了甜头,“现在的安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5000元”,民生幸福成为安庄村最响亮的品牌。

  民生大事

  亿元投入补齐环保“短板”

  

  处置垃圾的经费来源,采取“三个一”的办法,即“县里补一部分,镇里拿一部分,各村缴一部分”

  

  

  安庄村只是沛县农村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沛县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实现全环节对接,目前,已建成了覆盖全部自然村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为这项浩大的工程,沛县前后投入了上亿元资金。除了沛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固定资产,还包括15个镇级垃圾中转站和150辆垃圾运输车的运行经费。

  沛县城管局副局长刘敬帜介绍,整个体系是“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处置垃圾的经费来源,采取“三个一”的办法,即“县里补一部分,镇里拿一部分,各村缴一部分”。刘敬帜说,村民交纳的垃圾处理费,每人每月1元钱,“这样做,更深层次的用意,是唤起他们爱护家园的意识,并对保洁发挥监督作用”。

  沛县农村因为垃圾处置首次有了保洁员岗位。按照不低于当地居民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优先录用低保户和困难户,总计2286名专职保洁员上岗。此外,每个镇则成立不少于10人的城管中队,负责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村里还有专职的“卫生专干”。

  让自己的家园变得干净美丽,老百姓都大力支持。张庄镇党委书记仝玉彪介绍:“老百姓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全镇全年82万元保洁费,5天就收齐了。”

  “治理农村垃圾,这是民生大事,事关沛县71万村民的生活和幸福度。”沛县县委书记李晓雷表示,县委县政府将各镇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列入县对镇的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以制度来保障垃圾收集运输体系的长效管理。

  现在,污水横流、垃圾乱丢的“脏乱差”现象在沛县乡村已成为历史。

  跨越谋变

  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

  

  提出“水生态”工程,通过引湖入城,畅通城市“水脉”,着力构建“水绕城转、城在水中”的水韵景观生态体系

  

  

  农村环保的“短板”补齐了,生态修复的事宜也提上日程。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沛县突出“清、净、绿”三个重点,着力清洁水源、净化环境、构建绿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沛县东倚微山湖400平方公里湖面,坐拥62公里湖岸线。为了推进生态建设,沛县重点打造沿微山湖百里生态旅游走廊、沿大沙河百里绿色农业走廊“一城两廊”生态体系建设。

  沛县投资5亿元,建设了微山湖千岛湿地保护区,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促进微山湖水质得到彻底改善,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提出“水生态”工程,通过引湖入城,以微山湖的清洁之水贯通水系,畅通城市“水脉”,着力构建“水绕城转、城在水中”的水韵景观生态体系。

  生态修复,是沛县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安国湿地为例,这个全县最大的生态工程,就是利用采煤塌陷地现有的独特自然资源,通过土方整治,水系梳理,围堰截流,栽植水生植物等来进行建设。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的湿地,总投资5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雏形显露,美不胜收。2012年5月,安国湿地被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湿地。

  沛县对全县7.96万亩采煤塌陷地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并组织编报7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总规模1.2万亩,新增产值4500万元,下决心一定要让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

  生态农业

  绿色产业支撑“美丽乡村”

  

  目前,全县80%行政村建成了市级以上的生态村。15个镇中,12个镇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命名

  

  

  张寨镇陈油坊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也是沛县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的典范。

  以“培育产业,打造亮点,建设生态示范村”为目标,陈油坊以农业园区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效设施葡萄产业,并带动周边8个行政村同步发展,已形成一个集葡萄种植采摘、休闲观光及农家乐、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万亩生态产业园,被省农委命名为第三批“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还被评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

  在陈油坊村,普通家庭年收入过10万、20万元,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2013年,陈油坊村集体经济收入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00元。

  富裕的陈油坊村民没有满足于此,在“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协会运作、农民为主”的模式下,他们又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陈油坊”牌葡萄商标。

  走进陈油坊,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头的葡萄树,宽阔洁净的水泥路,布局整齐的庭院、高雅气派的文化休闲广场。“生态产业也成就了乡村美景。”村党支部书记孟凯说。

  2013年,陈油坊村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目前,全县80%行政村建成了市级以上的生态村。15个镇中,12个镇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命名,3个镇获得省级生态镇命名,正组织申报国家级生态镇。

  发展背后

  沛县改进机关作风

  百姓办事“零障碍”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沛县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完善倒逼机制,全县教育实践活动在边学边改、知行合一中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沛县把开门搞活动、广泛征求意见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推动力,在全县大力开展“你点题我整改”活动,确保一事一查、一事一清、一事一毕。 针对梳理排查80余个各类突出问题,建立专门班子开始制定措施和整改落实,以即知即改、知行合一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开门搞活动,充分发挥“一把手”、党组织和督导组的作用,采取直接征求、间接征求、第三方征求的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效解决了“听不到”、“不愿说”、“不敢谈”的难题。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乱收费、乱罚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起草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的意见,从县直机关迟到早退、乡镇机关走读等体现作风的细节抓起,从上班串岗、上网玩游戏等影响作风的小事抓起,从群众不满的吃、拿、卡、要等细节改起,深化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吃空饷”问题,开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专项治理。专题研究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措施,切实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为进一步校正领导干部政绩观,更好地为谋民谋福利,沛县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风和“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理念,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让干部真正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

  通讯员 张庆来 毕经民 现代快报记者 李伟豪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