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提要:“臭肉营销”布局宏大,而且时时都表现出“又吃不死人”的嚣张,就连这样也能长期相安无事,相关企业固然相当狡猾,但难道就没有其他原因吗?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表象后的深层原因,理当彻查!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福喜臭肉”事件震惊世人(详见今日快报封4、5版),但事后的各种“反应”仍旧老一套——多个商家极力撇清与福喜的关系,顺便大做“放心”广告,实在脱不了干系的则表示“封存下架”,而监管部门呢,说是连夜突击检查,要求有关快餐企业立即下架福喜提供的所有食品,后又表示查封了福喜。看上去,企业方面一脸正气,监管部门也反应迅速凌厉无比。
然而,早干吗去了?没有媒体的暗访,这一黑幕还要到何时才能拆穿?
“事后诸葛亮”总是很抢眼,各种运动式执法也早已驾轻就熟,但就是没有好的“疗效”。怎么办?“以反腐的力度抓食品安全,如何?”新华社昨天播发的“锐评论”提出:有关部门不妨借鉴在党风廉政领域“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经验,设立举报、调查、惩处、预防等一整套确保食品安全的机制,对食品安全违法者保持高压态势,让任何漠视食品安全的机构和人员,不管涉及内资还是外资,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都必须被严肃追究、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扭转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被动局面。
在消费者眼里,长期以来,一些洋快餐享受“超待遇”,地方保护对洋品牌格外关照,对其形成了隐性保护。是时候让它们给一个“说法”了!
“想要有所作为关键还得看各级政府有没有一往无前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对福喜及与其有利益勾连的洋品牌严厉打击,这是下决心的题中之义。“福喜臭肉”事件历时之久、辐射面之广超乎想象,造成的恶劣后果更是罄竹难书。
令人后怕的是,这样的企业,掌握了众多知名品牌的食品“命脉”,但是其所作所为却连一个小作坊都不如。一旦它和知名品牌相互勾结,杀伤力太大。重锤打击,刻不容缓。
如果还是像过去一样“罚酒三杯”,仅是下架、查封了事,仍然缺乏震慑力。
值得延伸的是,“以反腐的力度抓食品安全”应该有更大内涵:不仅要有反腐的力度,还要针对特定领域反腐。
早在2011年,最高检就有判断:监管环节贪腐致“有毒食品”屡禁不止。相关例子并不鲜见。
监管软弱、效果不彰,原因很多,但有一种成因不可不查:事件背后有没有行贿受贿、权力寻租等行为?
“臭肉营销”布局宏大,而且时时都表现出“又吃不死人”的嚣张,就连这样也能长期相安无事,相关企业固然相当狡猾,但难道就没有其他原因吗?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表象后的深层原因,理当彻查!
监管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福喜厂区,居然一个多小时进不了大门。只因数名保安“护门”,还声称“上级领导没有同意”。监管的羸弱牵引出重重追问。
谁给了福喜对监管部门不买账的权力?“上级领导“是谁?又有谁在保护它们?地方对洋品牌的“隐形保护”又有哪些见不得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