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一天,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踏上了前往威海的旅程,初到这座海滨城市,发现这里和其他现代城市没什么两样,一座座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不过在威海东部的刘公岛上,记者却感受到几分当年的气息,岛上有很多清时留下的建筑,有的是甲午战争之前就存在的,如威海水师学堂、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公寓等等,有些则是英租时期留下的,带有明显的欧式风格。这一栋栋古建筑,仿佛将那段历史一下子推到面前。现代快报记者 戎丹妍/文 现代快报记者 徐洋/摄
今日威海:旅游贸易的重要港口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相对峙,素有“渤海锁钥”之称,在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这里就设为威海卫,派重兵驻守。
如今这个港湾,船只来往频繁,大多是游船和商船。据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史丰永介绍,如今的威海,战略意义已没过去那么重要,但依然是旅游贸易的重要港口。现在威海城里留下的甲午战争的遗迹已经很少,想要更多了解那场战争,还是要到刘公岛。
跟随游船,记者启程前往刘公岛。踏上刘公岛,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建筑上方有一尊北洋海军将领的大雕像,他双手握住望远镜,威风凛凛地眺望远方的海面,在雕像的下方,就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的陈列室。
这座陈列馆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建筑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馆内将甲午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全都用图片、文字、影像和文物的方式展现。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部关于黄海海战的影像资料。当看到邓世昌所管带的“致远”舰渐渐沉没时,很多游客都发出了哀叹声。
北洋海军提督署前厅:李鸿章第五次巡阅后流露悲观情绪
在刘公岛的西南方,有一群雕梁画栋的古建筑,这里就是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也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所在地,建于1887年。
提督署正门上的“海军公所”四个字就是由李鸿章亲手题写。走进提督署的大门,是提督署的前厅,也称礼仪厅。史丰永介绍,礼仪厅是专门用来接待李鸿章等高官贵客的,威海基地建立后,李鸿章曾先后五次到威海巡阅。就在甲午战争爆发前,71岁的李鸿章还到威海进行了第五次巡阅。视完毕后,他向皇上递上了一份奏报,“日本蕞尔小国,亦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而“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但“先后添置鱼雷艇十三只,经道员刘含芳教练精熟,以之守口,尚足自防”。
此时的李鸿章已感觉到北洋海军实力不如日本。
北洋海军提督署中厅:丁汝昌在此自杀殉国
走过前厅,后面又是一座大院落,这里是提督署的中厅,又叫议事厅,这里是当年北洋海军官兵讨论军务的地方。
而中厅的东侧厢房,史丰永重点介绍了一下,他说这里就是当年丁汝昌的办公室和办公后休息的地方,也是他最后自杀身亡的所在地。他们最近正在重新整理,要把这里改造成和当年丁汝昌办公时一模一样的格局,等到今年9月15日召开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活动时再重新开放。
史丰永说,当年在守卫刘公岛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援军又迟迟不到,岛内士兵也大多士气低落,在这样的困境下,丁汝昌仍对兵士“晓以大义,勉慰固守”。此时洋员马格禄与部分军官牛昶昞等请降,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也致书丁汝昌劝降,但都被丁汝昌拒绝。2月11日,陷于绝境的丁汝昌吞饮鸦片自杀,死亡时间是在2月12日清晨。
济远舰残骸:战争遗迹昭示历史
提督署的最后一个厅是祭祀厅,是北洋官兵祭祀的地方。而在祭祀厅的后面,则摆放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济远”舰残骸。
史丰永介绍,甲午战争结束后,“济远”舰被日本俘虏,因“济远”舰在当时也属于先进战舰,日本俘获后便编制到自己的海军舰队里,并在日俄战争时期用于海上作战,但是在这次战役中,济远舰在中国的旅顺口附近触雷沉没了。1986年和1988年,济远舰先后两次打捞出水,取得的300多件文物,全部收藏到了这里。
如今的提督署,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此参观,接待了海内外几千万人次的观众,其中有来自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
如今正是夏季,记者看到中小学生跟随父母来此参观,另外这里也成了夏令营基地,里面的工作人员说,每年夏天,这里都会有中小学生来进行夏令营活动,来学习和了解那段历史。
6处炮台遗址:诉说往昔惨烈
在刘公岛上,还有6处炮台遗迹。其中最大的一处就是旗顶山炮台。旗顶山位于刘公岛最高点,当时该炮台设置了口径240毫米平射炮4门,有效射程达6000米,火力可以支援岛上其他炮台,与陆上的南、北帮炮台能相互配合。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甲午战争前夕,威海陆上及岛上总共修筑了各类炮台25座。同时还修建了子弹库、火药总库、南北水雷营等设施。从防御体系上看,威海基地似乎壁垒森严,但是设计也存在严重缺陷。比如南部的内陆炮台,向内一面,并无保障,敌人可以从此面来攻;另外龙庙嘴炮台过于深缩港内,对湾口防御作用不大,一旦为敌所夺,反而易被用来攻击港内舰队和刘公岛。
在威海卫守卫战中,这些炮台就没有能守护住威海。1895年1月30日,日军攻下了南帮炮台,并以龙庙嘴炮台、鹿角嘴炮台轰击港内的北洋舰队。2月2日,又占领了北帮炮台,自此威海陆地全被日军占领。北洋舰队失去后方,只有刘公岛、日岛(位于刘公岛南面的一座小岛)可以依恃。
铁码头旁定远舰:丁汝昌的最后战场
在刘公岛上,丁汝昌每日在定远舰上督导指挥战役。定远舰是旗舰,停靠在刘公岛铁码头西侧。铁码头是道员龚照玙于1889年修建,位于提督署西南方向,铁码头的墩桩是在铁板中灌注水泥修筑而成,非常坚固,可用于停靠万吨舰艇。
而其他一些鱼雷艇等小型舰船,则停泊在一个叫麻井子船坞的地方,位于刘公岛西端与黄岛东侧衔接处的一个海湾,修建于1889年,专用来停泊和维修小型舰船。
丁汝昌当年在定远舰上指挥战斗,日军则不停围攻刘公岛,从2月3日开始,至2月4日,已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但都被击退。
2月5日凌晨3时左右,日军又发动夜袭,被北洋舰队获悉,丁汝昌此时正在舰上与官兵议事,得知敌鱼雷艇偷袭,急忙登上甲板观察,并指挥发炮攻击,虽命中敌艇,但定远舰也被鱼雷击中。丁汝昌立刻命令关闭放水门,但已经来不及。于是他下令赶紧砍断锚链,由铁码头向南行驶,绕过铁码头东侧,在岸边搁浅,确保了定远舰没有沉没,依然可以利用舰炮进行防御。
如今,铁码头和麻井子船坞依然存在,并依然能够使用,只是,当年定远舰那样的大型舰船已经看不到了。
丁汝昌死后,洋员浩威倡议假丁汝昌名义投降,并亲自执笔用英文起草了投降书,译成中文后,牛昶昞拿出并没削去角的海军提督印盖上印章,由“广丙”管带程壁光将降书送到日本旗舰。
2月14日,牛昶昞与伊东祐亨在“松岛”舰上签订《刘公岛降约》。
2月1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驶入威海卫港受降。
北洋海军自此全军覆没。
本文参考资料:《北洋海军与刘公岛》《辩证看甲午》;感谢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对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