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0版:金陵机器制造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金陵机器制造局中的甲午往事
  1872年的金陵机器制造局 资料图片
  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被打造为1865创意产业园
  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机器右厂 现代快报记者 刘玉莹 摄

  在南京城南,有一处遗迹——金陵机器制造局,在古城伫立了近150年。它的存在,曾与甲午战争息息相关。

  历经岁月磨砺,今天我们踏入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只能看到七幢清代遗存的厂房。但是120年前,就是在这里,在洋务运动的号角声中,在各种机器的轰鸣声中,工匠们日夜赶工,制造出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使用的武器。

  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的武器对战争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1894年前后,这里又发生过多少风起云涌的往事?

  通讯员 李国宝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李鸿章在中华门外打造军事强国梦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努力下,开始以自强为目的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865年,南京中华门外,一段清政府的军事强国梦在此“拔地而起”。

  那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代理两江总督,赴南京就任,将先前在苏州创办的洋炮局也迁至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局。厂址选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就是今天位于正学路1号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房屋都仿造外国式样建造,机器也从国外采购,初创时设机器厂、翻砂厂、熟铁厂和木作厂,制造开花炸弹、洋枪、抬枪、铜帽等军用产品,解决淮军及江苏省的留防勇营(防军)的武器使用,制造局还雇了洋匠做师傅来督造。

  金陵机器制造局初创不久,设备工艺就十分先进。曾国荃曾称赞局里“制造各机器,皆用火力鼓动机轮,备极工巧。其中如造洋火铜帽,锯大木如切豆腐,二者尤为神奇”。金陵机器制造局很快成为当时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另三个是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

  江宁织造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晚清碎影——汤姆逊眼中的中国》摄影展中,有一张金陵机器制造局建设初期的珍贵照片,照片反映了1868年前后金陵机器制造局仿造加特林机枪的场景,照片中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正在调试机枪。据说,这种机枪火力很强,可以和美国兵工厂生产的相媲美。那一时期,金陵机器制造局已经能制造多种口径前膛炮、炮弹以及炮车和枪弹。据史料记载,到1879年,金陵机器制造局已经能制造火炮、水雷。

  1883年中法战争的爆发,对金陵机器制造局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工匠们日夜赶造枪炮弹药,除了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

  值得一提的是,到中法战争时,南洋水师已经初具规模。南洋水师是清朝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另一支海军舰队,1875年和北洋水师同时开始建立。但与北洋水师在1888年正式成军不同,南洋水师一直没有正式成军。位于南京下关的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开设)就是为南洋水师输送人才的。

  不过,由于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因此南洋水师无论是吨位、装备、人员及实力皆与之相差甚远。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覆没,南洋水师部分舰艇巡逻至北洋。1909年,南北洋统一编组,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

  赶造“后膛抬枪”供应甲午战场使用

  李鸿章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时不会想到,29年后还有一场影响中国命运的战争在等着他。而这一次,金陵机器制造局又做了哪些准备?

  1894年,金陵机器制造局建立东子弹厂,采用无烟药装弹,这是制造技术上的一大进步。此时,员工发展到1200多人,比初创时增加近两倍。也是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了。

  一个叫唐坤明的工匠载入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史册。据资料记载,他设计制造出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式快炮,被送到沿海使用。唐坤明被外国技术人员和清政府官员称赞“心灵手巧,胜过洋匠”,当时的报纸称他为“金陵巧匠”。

  不过和另一种武器相比,新式快炮就稍显逊色了。资料记载,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的“后膛抬枪”作为一种步兵支援火力,被北洋陆军大批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四日(1894年12月30日),时任四品京堂的盛宣怀为了让金陵机器制造局赶造“后膛抬枪”,致电两江总督张之洞:“此次打仗,惟抬枪制胜。金陵机器制造局所造后膛抬枪能及远,较快炮得力,乞速饬局多多赶造。每日夜能造几杆?每杆需合价若干?”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895年1月18日),时任钦差大臣的刘坤一为了让金陵机器制造局交送后膛抬枪及枪药,又致电张之洞:“闻金陵机器制造局造成后膛抬枪二十杆,请饬交张国林带来。并请发给枪药五万磅或三万磅,解交天津转运局验收为荷”。

  另外,据南京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胡卓然介绍,甲午战争时期的补给档案,也有关于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内容。例如1894年10月25日,铭军(刘铭传创建的武装)发电报求援补充弹药,其中明确了属于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有:“宁局(金陵机器制造局)造六生脱两磅炮开花子三千颗”和“宁局造六生脱两磅拉火五千枝”。并且指出了要从速生产和从速送到:“望速造速解辽(阳)、凤(城)分存,以备届时领用”。这也反映出金陵机器制造局在战时弹药补给上的重要作用。

  “惟抬枪制胜”的后膛抬枪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据资料记载,抬枪是一种重型鸟枪,长1丈左右,重30多斤,结构与一般的兵丁鸟枪完全相同,但装药量、射程及杀伤威力远远大于兵丁鸟枪。早在鸦片战争时,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发射时须两人操纵,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准发射。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抬枪是冷兵器过度到热兵器刚开始阶段使用的武器,非常古老。但从当时来说,抬枪到19世纪60年代已经有了发展。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才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甲午战争前后,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抬枪产量在1000支以上。

  不过,这些辉煌在外国人眼中显得还是不值一提。英国下议院议员贝思福1899年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很大部分的机器,用来制造抬枪。中国官员很兴奋地展示一些仿造毛瑟枪机的后膛抬枪,一个官员告诉我,抬枪子弹可以穿透4寸的木板,他看来既满足又得意,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类似的武器。看到这些官员和工人们得意地尽心尽力地制造一些无用的军械,实在令人心碎。”

  ■

  查询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历史不难发现,制造局的厂房一直在不断更新。那么,这些厂房还都有迹可循吗?哪些厂房和甲午战争有关呢?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天晨光1865产业园内还留存着七座清朝时期建立的厂房,分别是同治五年(1866年)建的机器正厂、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的机器右厂、光绪四年(1879年)建的机器左厂、光绪七年(1881年)建的炎铜厂(捲铜厂)、光绪七年(1881年)建的熔铜厂、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的木厂大楼和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的机器大厂。这些厂房具有西洋风格,青砖墙,门窗多为拱形,这七幢建筑1982年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七座厂房是依照产品的品种、流程而分,大小不一。机器大厂是最具规模的,共有1700平方米,熔铜厂最小,只有367平方米。其中,机器正厂的年纪“最大”,在金陵机器制造局建造的第二年建成,木厂大楼和机器大厂建造得最晚。

  从建造时间来看,七座厂房都建于1894年之前,所以它们很可能曾经都是制造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所使用武器的厂房。想象着机器的轰鸣声中,武器“整装待发”,那场面十分盛大。

  ■

  不过,金陵机器制造局对于武器的贡献并没有扭转甲午战争的结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剧覆灭,但战争带给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影响却没有散去。

  1895年底,两江总督张之洞视察金陵机器制造局。总办郭月楼令总工头唐坤明将金陵机器制造局中的主要产品后膛抬枪、后膛炮、机枪、水雷、地雷等一一试放。张之洞看后,多次向清政府提出再次扩充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建议主张。他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只能说明军事工业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

  同时,由于战争中金陵机器制造局“加工赶造”,机器磨损严重。胡卓然查到了这样的资料——战后第二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又要求更换金陵机器制造局的锅炉:“上年军务吃紧,加工赶造,锅炉之气磅加足,汽机之马力全开,不惟炉机两项受伤,即汽缸亦因之磨蚀,以致损坏尤甚,势非更换不可。”后经核实估计价值,共需英金一千八百四十八镑。

  就这样,当时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湖北枪炮厂、江南机器局以及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大型工厂,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扩建,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是,金陵机器制造局每年庞大的经费开支已经使清政府无力承担,特别是光绪后期,政治腐败,列强掠夺,国库空虚,更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所以历史上清廷曾两次“议裁”金陵机器制造局。虽然这两次“议裁”计划没能实现,但是甲午战争之后,金陵机器制造局逐步走向了没落,经费得不到保证,有时还处于半停工状态。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