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A股市场多年坚守蓝筹股,自称“价值投资者”;他们,推崇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渴望通过投资实现财务自由;他们,一直自认为走在“正确的方向”,但市场却总是对他们不屑地摇头……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让他们对挫败感觉刻骨,又不服。有人放弃,有人怀疑,但更多的是坚守者。
现代快报记者 陈俊岭
职业股民满仓3年亏近5%
“谁在乎基本面,谁就输在起跑线。”去年A股市场上颇为盛行的一句话,言犹在耳。面对舞台中央侃侃而谈的趋势派投资者,价值派投资者倍感失落。今年上半年又一次的“惨淡收成”,让他们对有关业绩的问题避之不及。
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让一直信奉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人如此倍感挫败。如果用“平淡”来总结他们上半年的业绩,那么过去几年他们遭受的身心和金钱双重折磨,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7月初的一天,职业投资人唐朝在雪球网分享了自己的半年业绩,上半年他依然满仓持有茅台、招行等几只蓝筹股,市值比年初增加不足7%。尽管唐朝的半年业绩看起来还算差强人意,但如果将他的业绩曲线拉长,三年账户总值亏损近5%的事实,仍让他倍感失落与困惑。
2011年春,在空仓一年有余后,在上证2900点附近,唐朝再次进入市场,并信心满满地认为“3年翻倍是大概率事件”。于是,他留足家庭3年开支,其他现金全部投入股市,并坚持红利再投资原则。
转眼3年已逝,上证指数仍停留在2000点附近,生活需要继续,无奈之下,唐朝决定将今年的分红撤出来贴补家用。现在对于他来讲,持股已成了习惯,也慢慢失去了对“翻倍”问题的关心。
“他们学巴菲特跑偏了”
事实上,在熊市中折戟价值股的岂止是唐朝等民间投资人,董宝珍、李驰等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价值派机构投资人,又何尝没有遭遇类似的煎熬。
自2010年6月否极泰公司成立时,董宝珍就一直重仓持有茅台,甚至动用了1.5∶1融资杠杆来加仓。2013年年末,他管理的否极泰基金净值只有0.3509,一年里下跌了62.26%,成为2013年最悲情的“阳光私募”。
“中国巴菲特”们缘何纷纷落败?北京金石致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杨天南认为,巴菲特的成功除了内在原因外,也与美国经济大发展带来大牛市背景密不可分。在低迷中起航、于暗夜里出发,这是成就巴菲特奇迹的部分原因。
知名投资人小小辛巴认为,国内学习巴菲特的人很多,但鲜有成功者,终其原因是,他们学巴菲特跑偏了。
“价值投资不是指买入低估的优质股票长期持有,而是指买入低估的优质股票出现盈利后再耐心长持,亏损对于自己的本金来讲永远不是价值投资,而是亏损的事实。”谈及价值投资的误区,股民“孤独的投资者”如是反思。
投资体系的中国式“修正”
尽管很多人仍推崇巴菲特“买入即持有”的价值投资理念,但若想在牛短熊长的A股市场上活下来,必须对这一理念进行必要的“修正”。相比等唐朝、董宝珍等坚定的价值投资者,程欣并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相同的是,他选股标的都是万科A、贵州茅台等价值股,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操盘方式上,程欣采用的是波段操作法。
入市之初,程欣也是价值投资理论的追随者,在市场处于牛市和维持箱体震荡时,持有被市场错杀的价值股往往能盈利不菲,但在市场步入熊市后,坚定持有而不止损往往会遭受重大损失。
痛定思痛后,程欣决定适当“修正”自己的投资体系,即在选股标的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每次操作的盈利预期,比如由以往的盈利20%后卖出降低至3%-5%,这符合熊市弱反弹的特点,实现起来也现实得多。而在实践中,程欣并不会完全刻板地坚持既定的止盈策略,甚至有的股票赚0.5%都会卖出,前提是保证在熊市中不亏钱,两年下来,他通过这种“小步快走”的交易模式,实现了年均10%-12%的收益。
静待价值回归那一天
在这漫长的熊市中,A股价值投资者阵营中,有人放弃,有人怀疑,但更多的是像唐朝这样的坚守者,尽管持续亏损的事实让他们身心备受折磨,甚至耻于向外界说“自己的是炒股的”,但他们仍深信被错杀的价值终有被重估的一天。
尽管多次错判反转而从盈利到止损,但“孤独的投资者”仍坚持认为,在深度熊市里要充满牛市一定会来的信念,但信念不是幻想,更不是你认为市场应该怎么走,因为“有熊必有牛”是规律性常识,而信念源自于对基本常识的遵守。“股市群魔乱舞时,价值型股票就是沉默的羔羊,而当潮水退却的时候,才是价值投资丰收的时候。”一位来自陕西宝鸡价值投资者常以此自勉,价值投资的道路是漫长的,过程是艰辛曲折的,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灿烂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