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发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上世纪40年代,南京眼镜行业竞争激烈
眼镜新店开业,请来陈立夫女儿剪彩
  民国35年10月15日的《中央日报》上刊登了南京吴良材眼镜店开业的广告
  南京市老字号协会供图
  四明眼镜店民国时的营业登记证

  虽然对普通大众来说,王翔欣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是于眼镜行业的人而言,王翔欣堪称“一代宗师”。民国时期,从他在上海学徒、在北京为溥仪配眼镜,到他来南京精益眼镜店担任经理;又经过抗战辗转武汉、重庆开店,最终再次回到南京重新经营精益眼镜店,足见王翔欣与南京的深厚渊源,而南京眼镜界也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

  那么民国时期的南京眼镜行业究竟是怎样的状况?那时的眼镜多少钱?验光到底是怎样进行的?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中国眼镜发源地在江苏,明朝时苏州人孙云球发明眼镜

  几年前,为了弄清楚眼镜的渊源,南京市老字号协会会长孙勤国曾经去苏州“寻根”,同行的苏州市眼睛业同业公会的蒋国钧告诉他,中国眼镜的发源地是在苏州。

  据孙勤国介绍,明朝的《南都繁绘图》中,画着一个老者戴着眼镜,这说明在明朝时,已经有了眼镜。“明代时,苏州有位制造眼镜的人叫孙云球,是眼镜行业的鼻祖。”据资料记载,孙云球出生在崇祯元年,那时没有架在鼻梁上的眼镜,只有拿在手里的“一片镜”(类似放大镜),俗称“单照镜”。孙云球看到别人使用这种眼镜不方便,暗下决心发明了一种可以常常架在眼睛上的镜片。

  当时,孙云球用水晶作为镜片的原料,进行手工磨制。经过多次试验,他利用机械原理发明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做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凹凸透镜,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这也就是当时的“磨片”技术。

  孙云球除了制作出镜片之外,他还掌握了“对光”(现称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他还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来配镜。此后,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名扬各地,镜框用纸圈、漆皮、铜圈、玳瑁等材料制成。可惜的是,孙云球33岁就英年早逝,但是眼镜传奇在中国演绎开来。

  很多江浙老板到南京开店,南京最早的本土眼镜店是冯福记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清末民初时,眼镜店开始在中国陆续出现。中国精益眼镜公司就是1911年在(今南京路)上海大马路开办的,张士德、刘致祥、周云章是三个股东,1915年在南京开了分店。

  当时,南京是眼镜店的一个重镇。“民国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眼镜店的老板大多出自江浙,苏州到南京开店的特别多,集中在中山东路、太平南路一带。吴良材、精益、四明、昌明、荣记、承记……有二三十家。”孙勤国说,现在有些眼镜店还在,有些已经消失于历史之中了。

  南京最早的眼镜店是冯福记,创办于宣统元年,即1909年。创办人冯自新便是苏州人,店址最初设在明瓦廊,后来迁到了中山东路19号。

  四明眼镜店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老字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史云林等四人在苏州一带跑单帮,看到一些人挑着货郎担叫卖眼镜,抓住了商机,合股来南京开了四明眼镜店,在太平路挂牌营业,集中生产制造再批发出去。

  开办于1946年的南京吴良材眼镜店虽然到南京的时间较晚,但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嘉兴人吴良材创办的澄名斋珠宝,当时主营古玩玉器。嘉庆年间,改为“吴良材眼镜店”专营眼镜。1946年,吴良材后裔吴国城来到南京,在太平路105号开了南京分店。“有意思的是,吴国城是昆山人,他老婆是苏州胥门人。”孙勤国说。

  陈立夫之女为眼镜店剪彩,《中央日报》登载“天价”眼镜

  据孙勤国介绍,抗日战争后,随着众多商人来南京开眼镜店,眼镜业在南京特别发达。解放初期有数据统计,当时钟表眼镜店有96家之多(解放前眼镜和钟表是一个行业)。

  因为眼镜店众多,当时南京的眼睛业已经开始了竞争,这从当时报纸上的广告就能看出端倪。孙勤国提供了南京市档案馆馆藏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十五日的一张《中央日报》,上面登载了吴良材南京分店“今日开幕”的大幅广告。上门写着,开业当天,马副市长揭幕,“陈立夫部长女公子陈泽容小姐”剪彩。而同一天的报纸上,茂昌眼镜也打出了广告,称“全套验光仪器,首都只此一座。”“全部眼镜一律八折”。

  那么,民国时期眼镜的价格如何呢?“那时眼镜还不算普及,戴眼镜的多是有钱和有文化的人。”孙勤国说。

  从1932年南京市健康教育委员会与南京精益眼镜店制订的《合订优待学校学生验光配镜办法》可以看到,当时学生配镜有多种优惠办法,其中一种是,买单光平面镜,每副四元,散光平面镜,每副五元,复光平面镜,每副六元。

  根据资料记载,那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60元人民币。如此算来,当时一副眼镜的价格在今天的300元左右,价格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这指的是塑料、板材等普通材质的镜架。要是k金和玳瑁的,价格要高达四五十元。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来看,价值两三千块。

  而刊登吴良材开业大幅广告的报纸上则写着:“验光眼镜,不论广度深浅,每副售六千元”。看见六千元的“天价”记者着实吓了一条。查询资料得知,这指的应是法币。因为1935年起,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最初法币非常值钱,100法币=30美元,但是抗战胜利后,法币贬值得厉害,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下令民间以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的比值到银行换取新币金圆券。出生于1931年的老南京秦永辉告诉记者,1946年的法币6000元并不吓人,也就相当于当时的几块钱。

  民国配眼镜

  用检影镜验光

  民国的验光到底是怎样的流程呢?记者找到了一位南京的老眼镜人。

  顾月琴,今年70岁,南京吴良材眼镜店的高级验光师,曾任南京精益眼镜店经理。按辈分算,顾月琴是王翔欣的徒孙。她1964年开始跟着著名眼镜人沈侠人在光明眼镜店学徒。而沈侠人正是王翔欣的徒弟,抗战胜利后曾在南京精益眼镜店工作。

  “我的外祖父也曾经在精益工作,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王翔欣到皇宫为溥仪配眼镜的事了,我很敬重他。”顾月琴说,她在光明眼镜店工作时,曾经在店里见过王翔欣,“他特别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年轻人,是个十分豁达的人。”后来,她还参加过王翔欣的99岁寿宴,王翔欣给了她一些验光方面的资料。

  与现在到眼镜店配眼镜要坐在一台电脑验光机面前不同,过去验光只靠一个工具——检影镜。顾月琴拿起一个外形看来有些像电筒的检影镜介绍道:“将这个检影镜对着眼睛,从角膜到网膜找焦点,是一种客观验光的方法。”利用检影镜对眼球的内部照明,光线从视网膜反射回来,这些反射光线经过眼球的屈光成分后发生了改变,通过检查发射光线的聚散度可以判断眼睛的屈光状态,是近视还是远视,度数是多少通过这个检影镜都能知晓。当然,听上去简单,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要领。

  顾月琴说,据她所知,上世纪40年代时,沈侠人在南京精益眼镜店已经开始用这种检影镜,这是他在上海学徒时掌握的技术。至于王翔欣为溥仪配眼睛时是否用了这种器具,她就不知道了,但是她猜测当时很可能已经用上了。如果没有检影镜,那时也可以通过主观的办法来验光,“比如红绿镜片、圆点法、散光表等等,另外还有1.0国际视力表(今天叫5.0对数视力表)。”

  上世纪80年代,南京各个眼镜店开始引进电脑验光机,但顾月琴还是习惯用电脑初检之后,再用检影镜确定眼镜度数,虽然现在用检影镜验光这种老办法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她还在坚守着老一辈眼镜人的技艺传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