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这座古城里,一条平凡的街巷背后,就可能藏着一个家族隐秘的历史。估衣廊便是这样的地方。
估衣廊地处新街口地区,南起长江路,北通北门桥。明清时候,这里是古人估价买卖旧衣服的街道,因此一直被叫做估衣廊。如今是一条小店林立、美食云集的小街。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条再寻常不过的路上,“眼镜王”王翔欣曾居住了几十年。
王翔欣,我国第一代验光师,民国时南京精益眼镜店的经理。当然,在他的履历中,最传奇的一笔莫过于曾经进宫为末代皇帝溥仪配眼镜。
夏日的午后,我们来到了估衣廊这处寓所,听王翔欣的家人们讲述这段尘封的往事。
实习生 赵红星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看《末代皇帝》,与家人随口说起曾给溥仪配眼镜
走进王家,王翔欣的女儿王文华出来迎接。老人今年88岁,精气神十足,虽然穿着简单,但难掩书香门第的气质。家里保留着旧式木质的座椅,坐在弹簧花布沙发和她聊天,仿佛置身旧时光。
“父亲1964年从北京退休后回到南京,就一直和我们一起住,就住在这里。”王文华说。王翔欣有5个子女,如今最年长的91岁,最小的也81岁。除了王文华居住在南京,其他人都在外地。
与王文华聊起父亲的故事,她直言了解得并不多。“父亲是浙江上虞人,1896年出生,读过私塾,14岁那年,由姑姑介绍到上海学徒,他是验光出身,后来就在精益眼镜工作了。先在上海,后来去了北京。”
王文华1927年出生在北京时,王翔欣已经是北京精益眼镜店的副总经理。而就是在北京精益眼镜店工作期间,发生了那次载入史册的大事件。
“父亲工作的事情跟我们子女说得很少,只有一次一家人坐一起看《末代皇帝》电视剧的时候,正好放到溥仪配眼镜的情节,他告诉我们说,那个给溥仪配眼镜的人是他。”王文华说,当时她和孩子们都惊呆了。
不过,因为王翔欣的轻描淡写,关于那次给溥仪配眼镜的更多细节,家人们如今都说不上来。只有王文华的儿子马珂幸说:“1956年我4岁时,外公把我带到了北京,他跟我提到了给溥仪配眼镜的事。记得他讲溥仪很喜欢骑自行车,所以把宫里面的门槛都砍掉了。”
进宫见到皇帝没下跪,溥仪近视425度散光75度
那么,王翔欣给溥仪配眼镜的情景到底是怎样的呢?
翻看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记者在第三章《紫禁城内外》之“内部冲突”一节中,查到了有关溥仪配眼镜的记录。
溥仪写道:“在这些王公大臣们眼里,一切新的东西都是可怕的。我十五岁那年,庄士敦发现我眼睛可能近视,建议请个外国眼科医生来检验一下,如果确实的话,就给我配眼镜。不料这个建议竟像把水倒进了热油锅,紫禁城里简直炸开了。这还了得?皇上的眼珠子还能叫外国人看?皇上正当春秋鼎盛,怎么就像老头一样戴上‘光子’(眼镜)?从太妃起全都不答应。后来费了庄士敦不少口舌,加之我再三坚持要办,这才解决。”
溥仪十五岁那年,正是1921年。庄士敦是谁?溥仪的英文师傅,是个英国人,对溥仪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南京文史爱好者姚诚曾经对这段历史做过细致考证,记者联系上了他。姚诚查到2005年第5期《北京档案》中《溥仪配眼镜》一文记载了那次配镜事件的经过:1921年11月7日,庄士敦和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系主任、美国人H·J·霍华德博士取得联系;第二天,霍华德即和他的助手李景模入宫,为溥仪诊疗眼疾后,确定溥仪近视并伴有散光,建议通过配戴眼镜来矫正视力。
精益的总经理周云章和副经理王翔欣等两人,携带设备和材料,按约定的上午时间来到宫里,内务府按照验光要求,用黑布搭了一段两丈长的黑屋,并准备好两盏煤油灯。验光进行得很顺利,约半小时即测验完毕。不几日,精益就为溥仪配好了眼镜。
根据精益开给内务府的发票可知,溥仪在11月17日配了两副眼镜,一副是真金如意脚克罗克司复光近视镜,一副是真金玳瑁边如意脚克罗克司复光近视镜,共计七十五元三角;20日又配了一副真金如意脚克罗克司复光近视镜。这几副眼镜均为当时流行款式,圆形深茶色克罗克司镜片,金属折角镜框。
姚诚又查到1994年第1期《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中的《精益老字号今朝更青春——北京市精益眼镜公司》一文说:“溥仪首次配镜光度为-4.25-075×90”。这个数据表示,近视425度,散光75度,散光轴向90。
记者电话联系上现居北京的王翔欣之子王钧伟时,他提及当时的北京精益眼镜店是和北京协和医院挂钩的,所以父亲他们才有进宫为溥仪配眼镜的机会。1993年时北京电视台曾经采访王翔欣,王钧伟当时在场,父亲谈到了进宫帮溥仪验光的事。只是遗憾的是,因为年代久远,访谈的更多细节他已经忘记,只记得父亲讲道,进宫那天,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在场,因为和外国人(可能是协和医院的外国大夫)一起进去,父亲见到溥仪没有下跪,向他鞠躬了。
“眼镜王”担任南京店经理,胡小石也慕名而来
“我出生在北京,4岁时跟着父亲来到南京,在三条巷小学上小学。”虽然对父亲的事业不甚了解,但王文华的经历,却是王翔欣足迹的折射。
1932年,王翔欣到精益南京分店出任经理。据王钧伟回忆,当时南京店经营不善,所以总公司将王翔欣从北京调来接手。也是从那时起,王翔欣和南京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京的这家精益眼镜店,是上海精益眼镜公司于1915年在南京开设的分店。起初店址在黑廊巷,后来迁到了花牌楼,即今天太平南路杨公井一带。
从南京市老字号协会提供的《南京市商号登记申请表》中,记者看到南京精益眼镜店的门牌是太平路186号。“位置就在今天的淮海路和杨公井之间。”王文华说。
王翔欣高超的验光技艺加之曾为溥仪配眼镜一事早已传为美谈,他的到来,为南京精益眼镜店赢得了信誉,王翔欣更是获得了“眼镜王”美名。20世纪30年代,慕名来找王翔欣配眼镜的人常常挤满店堂,其中不乏社会名流,如王正廷、胡小石、卜少夫等人。
南京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胡卓然提供了1932年南京市健康教育委员会与南京精益眼镜店制订的《合订优待学校学生验光配镜办法》,当中写到“关于视力失常,与精益眼镜公司南京支店订立优待办法,托由该公司矫正之”。足见当时精益眼镜店在南京的地位。
抗战时将眼镜店迁到重庆,林森、何应钦都来配眼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南京精益眼镜店只能内迁。为躲避战乱,王翔欣和家人被迫分离。他将妻子和儿女安置在老家浙江上虞。而他自己则肩挑精益眼镜店内迁选址工作,从武汉到重庆,最终在重庆米花街开设精益眼镜重庆分店。
“在艰苦的条件下,父亲带着十几个人,好几台机器,从南京逃难到重庆,我长大后才意识到,父亲真了不起,他把店撑起来了。”王钧伟说。
王翔欣在重庆安置好后,把家人接往那里团聚。1942年前后,家人们辗转多地才到达重庆。
王文华还记得,他们回重庆时认识了三个为躲避战乱而逃亡重庆的年轻人。到达重庆后,三人无亲无故,连落脚点都没有。王翔欣得知后,安排他们在精益眼镜店里工作,提供吃住。
家人们到达后,时局仍然不好,常有轰炸,他们听到警报就跑进防空洞。“父亲的心胸特别开阔,眼镜店被炸掉,他就把店再重新开张。一次轰炸把店面的四层楼炸掉一层,他就找人来设计,把房子建成三层楼再开店。”王钧伟回忆道。胡卓然提供的1944年重庆精益眼镜店的报纸广告上,赫然写着“验光主任王翔欣”。
在重庆时,王钧伟见过林森和何应钦来店里配眼镜。“何应钦个子不高,胖胖的,在南京上学时,他来学校检阅童子军时我见过他。”
九十高龄还出山带徒弟,无疾而终走完百岁人生
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王翔欣又回到南京,让南京精益眼镜店重新开张。
那时的店面,一楼经营,二楼是住家,摆着三四张床,一家人挤在一起。战后的南京,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眼镜店的生意也十分红火。
子女们忙着各自的学业、工作,很少来店里,对父亲工作时的零星印象就是,“他对顾客都很好,对有钱的人和平民一视同仁,对外国顾客好,对中国人也一样。”
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因为王翔欣替一个商人朋友作保,结果朋友出了事,导致整个店全被赔光,精益眼镜店旧址改成了光明眼镜店。后来精益眼镜店收归国有,搬到了山西路,近些年又在河西开了两家店,今天店内还挂着孙中山的题字(拓片)“精益求精”。
那时,尽管生活中遭遇到如此重大的挫折,但王翔欣没有过多抱怨,继续谋生。1953年,王翔欣先后去上海、北京精益眼镜店担任经理。“父亲是个很有义气的人,遇到挫折,心也很宽。我记得父亲说过‘我没什么财产,把你们培养出来,自力更生’。”王文华说。1964年,王翔欣从北京退休后,再次回到南京,在光明眼镜店做验光师。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街道兴办了新光眼镜店(位于大行宫附近),邀请王翔欣再度出山,那时他已经90多岁,还带徒弟。前来配眼镜的顾客,知道王翔欣在店里,都指定他来验光。王翔欣一站就是一整天,一天能帮八十多个人验。家人看他年事已高劝他多休息,王翔欣总是摆摆手:“不要让人家排队。帮着别人,别人以后会想着你的。”
在南京的日子里,王翔欣最大的爱好就是锻炼。家人说,18岁的时候,他练过少林拳,晚年的时候开始练太极拳,自创了强身健体的“混元一气功”,教授给别人。90多岁时还坚持每天去九华山晨练,偶尔家人陪他一起去锻炼,一路上都有人跟他打招呼问好。
1995年,在家人为他庆贺百岁寿辰后不久,王翔欣无疾而终,平静地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和早逝的妻子蒋瑞芬合葬在黄金山公墓,后迁葬到雨花台功德园。
(王翔欣图片由家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