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刚刚从学校拿了成绩条和报考志愿的孙雪良,在父亲的陪伴下回到了七都镇菱田村的家中。孙雪良天生眼睛残疾,看书要贴着书本才能看清楚。5年前,孙雪良母亲因为长期生病,加上担忧儿子眼睛,在抑郁中去世,母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孙雪良能考上大学。孙雪良在这次高考中考出了理科总分335分,超过本二分数线23分的成绩,即将实现母亲的遗愿。昨天下午,孙雪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最想上的专业就是康复专业,“为和自己一样患有残疾的人提供帮助。”
韩小强 文/摄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享受特殊“待遇”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吴江区七都镇菱田村1组52号的孙雪良家,孙雪良刚和父亲到学校拿了高考成绩条和填报志愿的材料,刚刚回来。孙雪良的家非常贫困,老旧的二层小楼,内部的装修已经残旧,父亲靠帮人家打工维持家庭生计。
孙雪良的父亲孙荣法告诉记者,孙雪良刚出生的时候,头发和眉毛才全是黄的,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的眉毛开始转黑,原来以为头发也能转黑,但到现在孙雪良还是一头“黄毛”。
孙雪良在3岁时,家里发现他是先天性眼睛三级残疾(最佳矫正视力≥0.05-<0.1),无法医治。由于几乎失明,加上一头的黄发,同龄的小孩都认为他是“怪物”,平时很少跟他玩。
老师们得知孙雪良上课时几乎看不见黑板上写的字,以及看书时也只能把书放到离眼睛三四厘米的距离才能看得到时,对他采取了特殊政策。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都把他安排在最前排的中间位置,在黑板上写字也专门为他写大一点。
孙雪良在读小学和初中时,还有一个特殊的“待遇”,就是看不清老师黑板上写的字,可以走到讲台附近看黑板。
妈妈的最大心愿是他上大学
孙荣法告诉记者,他们以前也给孙雪良看过眼睛,前后看了两次,结果都是无法根治,他们就放弃了。“孩子我们总是能养活的。”孙荣法说。但孙雪良的妈妈担心儿子以后生活没法自理,患上了抑郁症,生病在家整整15年。
2009年,孙雪良的母亲看儿子的眼睛康复无望,再加上不堪病痛折磨和贫穷,感到生活无望,自己结束了生命。但在临终前,她告诉孙雪良,自己的最大心愿就是他能考上大学,能够养活自己。
母亲去世的时候,孙雪良才上初一,失去母亲的孙雪良陷入了悲痛之中。没有母亲的关爱,孙雪良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孙雪良想起了母亲临终前的愿望,决心通过自己努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妈妈生前经常跟我说,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学好本领照顾好自己。”孙雪良说,妈妈的希望给了自己无穷的动力。
为了克服自己眼睛残疾带来的学习不便,每天早上,孙雪良比其他同学提早起来看书。“别人看书是眼睛在动,孙雪良看书是整个头跟着字在来回摆动,像拨浪鼓一样,我们看着就心痛。”孙荣法告诉记者,就这样孙雪良凭着自己的努力,从高一时成绩在班里中等水平,一度跃升到班里的前10名。
最想读康复专业,将来帮助其他残疾人
记者看到孙雪良拿回的高考成绩条上写着:理科总分335分,超过本二分数线23分!其中数学161分、语文108分、英语64分,奖励2分,物理B,化学A。这样的成绩对孙雪良来说,是自己发挥出了自己的真实能力。他在学校组织的四次模拟考试中,只有一次达到二本的水平。
孙雪良告诉记者,因为眼睛看不见,考试的题量一多,他就来不及做题目。这次考试中,数学第17道和20道大题目都来不及做,英语也有很多来不及做,有的选择题没看清题目,都凭感觉做的,否则成绩可能还好点。但对于成绩能上本二线,他已经感到非常满足。
孙雪良告诉记者,因为自己自身条件的限制,他最想读的就是康复专业,目前南京、扬州、南通的一些大学有这些专业,“学康复,我也是想在学会一技之长外,能为和我一样残疾的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