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伯恩是一名记者,他很可能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杰森·伯恩,电影《谍影重重》前三部主角,职业特工。与风流倜傥的007和高富帅的阿汤哥相比,伯恩在谍战剧中,只能算是“丝”字辈的。
他独特的魅力在于,没有炫目的高科技,没有强大的后援团,通过报纸、网络等再平常不过的信息源,寻丝觅迹、顺藤摸瓜,以一己之力,对付一个高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团队,最终将对手送出局,直达真相。
电影的魅力在于,短短两个小时,承载了漫漫的时空、丰富的信息量,每次重温时,总有新的东西让人一亮,或是一句台词,或是一段音乐。第六次重温《谍影重重》时,脑子里冒出:伯恩所具备的突破力、敏锐度,对于真相的执着,不正是记者的教科书吗。于是,我看了第七遍。
尹有文
电影里,伯恩在苏黎世下车后,面对空旷寒冷的街道,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他是被追杀的对象,这是他面对的世界。而记者,有时面对的是一个不真实的社会,追逐真相的道路上,阻碍重重。
带有各种偏见、标签化、阴谋论的各方利益攸关者,充满着粉饰和夸大的描述,给采写者设置了诸多的障碍:如何破除自己心中固有的偏见、成见,带着一颗倾听的心,绕开或参与各种明规则或潜规则,尽力接近真相,并最终用白描的、平和的文字呈现出来。
采访《泰兴“五岁女童遭强暴”真相调查》(以下简称“强暴调查”)和《医生实名举报院长》(以下简称“举报院长”)前,我确实不知道报道最终将如何呈现,没有角度,只有“偏见”。
我知道的是,只要有了真相,角度会自然呈现,预设的“偏见”在现场的推翻和推进过程中,也会消除,问题是,抵达真相的道路永远不会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可能无法完全抵达。
“强暴调查”开始时,距离事件最初发酵已经过去一年半,警方早已作出不予立案决定,而网络舆情依然汹涌持续,不乏粉丝过千万的大V转发和评论。
初始,我有个想法,这起事件,真相是什么,或许无法查清,但需要弄明白的是,事件中的每个人经历过什么,又被改变了什么。努力一番,最终警方、司法所、双方家庭都开口讲话了。刊发后,有朋友问,“到底有没有强奸呢?”“我真不知道。”但网上舆论就此平息。
介入“举报院长”采访时,网上大有不把院长拉下马不罢休之感,医院里也有风声鹤唳的味道。院长手机打不通,在大厅里对着专家照片墙拍一张院长的照片,马上会有护士跑来质问拍照干什么。
第二天,挂了院长的号,耐心在门口等候。护士清楚记得我这个拍照的人,但看看我手中的病历,她没有打搅我。院长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我推门进去说明来意,有些出乎意料的是,院长并未拒绝。深处极端舆论中的他其实也渴望被倾听、被理解,剩下的事,纪委与公众自有自身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尺度。
其实,这两篇稿子确实没做什么多么了不起的揭露,可以让人大快朵颐、大快人心。只是尽可能地靠近每个被言论、被成见标签化和妖魔化的组织或个人,尽可能地去理解其中的每个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状态。
电影中,伯恩可以最终揭示真相,而生活,要比电影繁复百倍,有时,谜底会永远成谜。
但我们,依然努力行走在接近真相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