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新都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6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郑和公园里有一群“郑和粉丝”
在他们眼中,郑和与南京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

  郑和官邸就在马府街

  第19代孙揭开家族历史面纱

  “在南京,郑和还是有很多粉丝的。”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和第19代孙郑自海说,自从1985年郑和公园以及郑和纪念馆成立,南京研究郑和、崇敬郑和的“粉丝”就越来越多,他们中有文保专家、纪念馆义务讲解员,而更多的则是崇敬郑和的普通百姓。

  早在1984年,一场重大的发现就激起了人们对郑和的研究兴趣。那年,南京拓宽马府街道路,人们在挖塘时,发现了明代的老瓷片、碗片,有的青瓷碎片上还印着“马”字。经鉴定,南京博物院青花瓷研究员张普生认为,这出自郑和府邸。这让很多郑和后人激动,但也引来不少质疑。“出自郑和府邸,为何是‘马’字,郑和不是太监吗,他的后代是怎么回事……”

  为了寻找答案,郑和在南京的后代、第19代孙郑自海、郑自强,开始研究郑和。1985年,他们带着家族人认祖的愿望,来到北京寻找郑和史和家族史。

  “《郑氏家谱》有两本,云南一本,南京一本,但南京的遗失了至今未能找到,实在遗憾。”郑自海在北京找到《咸阳世家宗谱》(即郑氏家谱),解开家族历史面纱。郑和原姓马,云南省昆明市人,明初因地方战乱,马和家人死于战火,12岁的马和被选入宫中,成为太监,后进入燕王朱棣府中做事。

  “靖难之役”时期,朱棣曾率部在燕郊的郑村坝一带遭到伏击。“要不是马和在一旁护驾,朱棣这次可能都没命了。”正是因为在此役中立下汗马功劳,马和被赐姓郑(纪念“郑村坝大捷”),从此改名郑和。《明史·宦官传》中记载了这一“御赐郑姓”的故事。后朱棣来到南京成为皇帝,郑和被赐花园府邸,就在今太平巷、马府街、马路街一带。“出于对父母和家人的怀念,郑和的府邸仍以其原姓称为‘马府’,所在的那条街便被改称为马府街,一直沿用下来。”郑自海说,郑和没有子女,过继了大哥家的一个儿子,延续子嗣。

  1985年5月,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马府街上的原太平公园改名为郑和公园,院内新建起明朝庭院式风格的郑和纪念馆,不久后,国内第一个民间郑和研究会也在此成立,喜欢郑和的人们常常在此聚会,发现更多郑和的故事。

  不但是航海家还是建筑家

  带回秘方让琉璃瓦更闪亮

  那时候的人到底是怎么跨越大洋的、每次船队有多少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一直吸引着现代人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积累,如今在郑和纪念馆里,郑和研究者们收集并制作了170多件航海实物、史料、文献,它们从各个方面,详细讲述了“28年7下西洋,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程,向人们展现出了一位英勇无畏的大航海家。

  郑和研究会成员、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居少忠说,船队每次出行都超过200条木帆船,总人数超过22000人。这么多人,在船上吃什么?不少“郑和粉丝”还对出海船上所带的食物十分感兴趣。“船上的食物以风干菜、板鸭以及黄豆为主。”居少忠考证说,“船上带着大量的豆子,泡水可以发芽,也可以做成豆浆、豆腐,改善口味。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先人的智慧。”

  郑和的智慧才能不仅仅体现在航海方面,其实,他还是一位建筑家,精通造船、烧窑和修建房屋。

  郑自海说,永乐十年,郑和被任命督造大报恩寺和报恩塔,他统一邀请工匠艺人,在今中华门外支灶烧琉璃窑建塔。“报恩塔规格高、用料讲究,历经19年才建成,四周皆为琉璃瓦的塔身,夜晚宝塔都闪闪发亮,而这正得益于郑和下西洋带回的一种特殊琉璃烧制材料‘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产自南洋,相比中原同类材料,它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可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这才让塔身上的琉璃瓦更闪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