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高新区比作一架飞机,经过前几年的滑行,目前我们已经到了拉杆的时候。”6月7日,常州国家高新区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国内11位专家,就常州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进行把脉问诊。通讯员 江天舒 王忠良 现代快报记者 刘国庆
高新区起飞
到了飞机拉杆的时候,关乎全局
从拉杆到1万米高空,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直接决定了起飞成功与否,高新区现在往哪里转,向哪里飞,选择什么样的途径,依靠什么样的动力,关乎全局,关乎长远。
常州国家高新区位于常州市老城区之北,北依长江,南枕沪宁铁路,与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1亿元,同比增长13%。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排名连续3年在全省12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位列前3位。
“去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正式实施,高新区能不能用好示范区规划中‘先行先试’这个‘最大的政策’,开辟解放思想的新空间,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实现凤凰涅槃、急流勇进,继续当好全省全市改革开放的领头雁、火车头,既取决于战术上的果敢行动,更取决于战略上的科学布局。”
6月7日上午,在常州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该区党工委书记张东海说,此次研讨会,意在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吸收业内最新理论成果,不仅能够为即将启动编制的高新区“十三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对于科学指导高新区当前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去年以来,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全区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在昨天的会议上,张东海直面问题,希望与会专家建言献策,为高新区发展把脉问诊。
张东海说,如果把高新区比作一架飞机,经过前几年的滑行,目前我们已经到了拉杆的时候,众所周知,从拉杆到1万米高空,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直接决定了起飞成功与否,高新区现在往哪里转,向哪里飞,选择什么样的途径,依靠什么样的动力,关乎全局,关乎长远。
产业发展
围绕既有产业布局,要有“定力”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集约乃至收缩土地利用规模、培育优势产业、提高用地产出,可以说是高新区城市空间发展和建设的立足点。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心态、业态、生态和形态“四态”联动。
“无论从国际国内宏观走势,还是从本地区土地、劳动力、资金及环境等多个方面看,支撑苏南地区过去10年的发展方式已经遇到瓶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说,支撑既往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投资红利均已经出现了“拐点”,资源环境压力、社会民生压力不断凸显。“三个‘红利’到了拐点,不会出现什么波动了。”赵民强调。
与会专家认为,与周边兄弟城市的高新区相比,常州高新区总量上相对规模较小。会上,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刘奇洪更是直陈常州高新区存在的问题:企业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既缺乏规模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又缺乏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高新区的产业该如何发展?赵民认为,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集约乃至收缩土地利用规模、培育优势产业、提高用地产出,可以说是高新区城市空间发展和建设的立足点。高新区既有的“252”产业战略布局了光伏产业、化工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九大产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层次较分明,当然重点可以更加突出。
刘奇洪认为,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四态”联动,即心态、业态、生态和形态。心态就是定力,要坚持发展理念长期不变,常州高新区要坚持高新的价值观。业态即产业选择,发展产业不求多,多就会杂,多就会小,多就会散。常州高新区可以选择的产业有汽车、通用航空等智能化机械产业、软件产业、物流业、旅游业和都市消费服务业等。
科技发展
回归“高新”本源,推动大众创新
当下意义上的创新,更多意味是一种根据市场导向的经济行为。因此,创新驱动,不单是科技人员的事,科技精英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驱动应该是全民全社会的大众创新。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常州高新区又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在这个路口,很多专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高新区应该回归“高新”这个本源。
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设计研究院院长时匡说,常州高新区呈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多样性,既有工业企业,又有行政中心、商业中心,还有农业,非常有特色。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杨跃承说,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不仅仅限于此。当下意义上的创新,更多意味是一种根据市场导向的经济行为。因此,创新驱动,不单是科技人员的事,科技精英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驱动应该是全民全社会的大众创新。
杨跃承还认为,园区经济就是集聚效应,但是很多园区做不到这一点。园区的企业要更多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现在的金融市场,是把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资源市场融合起来的。
“未来的经济一定是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创新创业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王胜光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全球的发展带来了震撼性的变化。以服装产业为例,以前都是按照一个款式批量生产,但是现在不行了,需要个性化,一些人如果在街上发现“撞衫”了,会觉得很不舒服。
王胜光说,时代在天天变,我们对未来的把握也很不确定,所以我们需要新的观念和思想。因此,未来常州高新区的发展,要建立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互联网带来的大众创新一定要成为高新区的未来趋势,无论是互联网的硬件、软件,还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线上线下的产业,都在发生革新,包括就业,甚至可能今后的就业方式就是自主创业。
一些专家还认为,常州高新区企业规模较小、民营企业较多,但在未来,这可能成为一种优势。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有时候一些产业看上去产能过剩,但实际上,只有有一定过剩才会有竞争。如果供不应求,那就不会有竞争,竞争才会让产品得到质的飞越。”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邵明说,一个有充分竞争力的行业,说明它有巨大的市场。因此,他认为,对一个地区来说,要找出自己的优势,找准方向发展。
产城融合
宏观和微观上平衡,更加人性化
常州高新区今后规划发展,要保持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产住平衡,工业区不能单纯是工业区,一定是产业和居住形成平衡,但是在小的区域中间,也要找到产住平衡,更加人性化。
常州高新区不仅有高新产业、工业企业,还有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这也受到了多位专家的关注。
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设计研究院院长时匡说,香港经历了百多年的发展,其土地还能够继续发展百年,而有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30年,土地存量就基本用完了。因此,在当前伴随着经济发展转型,是延续原来的粗放发展,还是精细化节约化的发展,是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时匡说,常州高新区发展应该处理好土地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两方面要同时发展,同时并进。今后,常州高新区的发展应该更多地提高产能效率以及生活环境的质量,更多地挖掘旧有资源,促进内在城市的现代化。
时匡举例说,比如欧洲很多城市,老建筑都保留下来,但是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老的躯壳留下的,内在进行了更新。同时,城市应该往“浓缩化”发展,更加人性化,方便交流。城市不在于大,而在于精,在于品质。
时匡还谈到,城市交通的发展,应该枢纽化和公交化。比如常州高新区的高铁,将汽车站也规划建设在一起,这样下了高铁,如果要乘汽车,就很方便,不会造成交通浪费。
“高新区的规划,同时也应考虑到在整个常州发展中的定位,视野越宽,就越精准,越可持续。”时匡说,常州高新区今后规划发展,要保持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产住平衡,工业区不能单纯是工业区,一定是产业和居住形成平衡,但是在小的区域中间,也要找到产住平衡,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