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创新部主任王岩岫日前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达13万亿元人民币,理财产品品种将近5万个。
如何盘活理财产品流动性一直是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高度关注的问题。有媒体报道称,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交易和转让。此举一旦成行,规模巨大的理财产品有望变为可以随时交易转让和变现的“活水”。
理财业务可能放大系统风险
“商业银行发行的多数银行理财产品不允许客户提前赎回,虽然有的产品能够提前赎回,但是不能保证客户本金,再加上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偏低,因而很难满足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在获得较高收益同时又具备相当流动性的需求。”普益财富研究员肖芳表示。
“为了提高理财产品流动性,之前是银行进行一些探索,现在是监管部门力推。”肖芳表示。
肖芳进一步解释说,对于监管层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创新下的风险控制。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定位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但实际上它是按照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来管理,理财产品有预期收益率,有投资成本,需要计提银行拨备,计提风险资本,这让银行自身无法转移风险,继而可能放大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因此,探索银行理财产品脱离资产负债表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对银行理财业务本身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商业银行业务的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曾尝试类证券化交易
事实上,为提高理财产品流动性,商业银行已进行过理财产品类证券化交易的探索。
2012年7月9日,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乾元’2012年第135期(183天)固定期限资产组合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售。该款产品资金投向较以往产品也没有出现太大变化,但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该产品在投资初始日起满5个工作日后,可以在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进行二级市场交易。
据介绍,该产品是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与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共同合作开展的交易流转创新。
“建行每天会公布理财产品净值,理财产品转让价格以净值为基准可上下浮动1%,即每天相比净值涨跌幅不超过1%。”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一位工作人员称。
“虽然理财产品的首次挂牌交易在市场上叫好不叫座,但是为理财产品的交易转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肖芳如此评价。
目前理财产品可质押贷款
目前,盘活理财产品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理财产品质押贷款业务,即借款人以本人名下、在某家银行销售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受益权设置质押,从该行取得人民币贷款。也就是说,找银行办理理财产品质押贷款业务,质押的理财产品必须是在该行购买的理财产品。
记者在近日走访中了解到,多家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推出了理财产品质押贷款业务,目前可质押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为保本型。
“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的质押率一般为九成,即100万元的理财产品,如果质押率是九成,借款人可申请到90万元的贷款。”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
据了解,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质押贷款利率都要在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有所上浮,上浮幅度最高达40%。“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主,都可以向银行申请办理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如果走的是个人消费贷款通道,贷款利率要上浮40%。”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说。
尽快搭建理财产品转让平台
早在去年年底,银监会创新部课题组就公布了一份名为《银行理财产品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报告》,报告显示,高达67.7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支持理财产品的质押融资功能,理财产品应该实现可自由“转让”。
根据银监会创新部课题组专家的建议,监管层在理财登记系统中尽快开发受益权登记功能(即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份额登记),并实现与银行理财系统的直联,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理财产品转让或质押融资的相关部门规章制度,搭建转让平台。
“目前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够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往往为一个资产包组合,没有详细披露投资比例、动态调整等信息,非常不利于产品的流通及转让。短期内可以从保本类产品的流通、转让开始试点。”一位大型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
“银行理财产品投向的资产没有独立的第三方风险评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理财资金投向的信贷相关资产进行风险等级和公允价值的评估,可能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肖芳表示。
据《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