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6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林彬作品,从“意境”到“造境”
  林彬作品《扇面2》
  林彬作品《团扇4》
  林彬作品《团扇2》
  林彬作品《行板3》

  □顾丞峰(著名艺术批评家)

  “意境”在当今画坛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这与中国的文化现实有关。

  实际上,用“意境”这个词来判断绘画的高下在中国出现得并不算早,清代笪重光的《画荃》中才第一次提到“实景”、“真境”和“神境”,理所当然地,笪重光推重“神境”,也就是“意境”。从字面上分析,“意”乃作者别出之意;而“境”者,画面营造出的令人神往或令人神伤的场景是也。“意境”在当今使用过滥的原因也与许多中国画貌似高雅,实际上不过是陈陈相因、图形复制的现实有关。能独出机杼、所造之境令人心有所感者,实际上并不太多。

  林彬的山水作品我将其归入后者。

  我仍然用传统的“意境”标准来审视其作。他所造的山水之境不靠用笔、也基本上无皴点,靠的是基本的勾勒加上一遍又一遍的染,用墨加色渲染出“光”的感觉。

  “光”并不是传统中国画表现的强项,自然的光很少被直接表现,只是在重彩一路中,在墨的覆盖过程中经意或不经意地流露出光的感觉。我们在较早的王蒙和较近的黄宾虹以及再近的刘知白的山水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无论是黄宾虹还是李可染,他们的山水画或是通过积笔而露白,或是通过积墨中留白来显示出处处“灵光”。当然林风眠作品开了“光”表现的另一路方式,这与林的西式学画背景密切相关。林摒弃了程式化的塑造,而以不拘一格的用笔和用色开通造境之路,他开辟了“绘画”而不是水墨画的新的可能性,也创造了新的标准,用中国画或者水墨画来描述其绘画都不太贴切,但用绘画这个具有原初意义的艺术媒介来描述林风眠的作品,却是再合适不过。

  看来,林彬的山水也试图走“绘画”一路,他并不太在意作品是否是“中国画”。细看他的画面,云的表现可能走得最远。传统中国画的云一般都通过留白加渲染来表现。林彬的画面中笼罩之云大多通过“作”来实现,他的这种手法与现代水墨创作的手法有相近之处,流动的云一般簇拥在画面两端,与多次晕染的山一起将光挤向画面中部,光感于是人为地在画面中部凝聚,凝聚之余逸出一种扩散、一种弥漫。弥漫透出画面几分冷峻、几分悲情,这种情绪我们在作品《旧日》系列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

  林彬的山水作品已经从“意境”的单纯表现逐步过渡到“造境”。所谓“造境”表面上是一种图式或符号上任意的“腾挪”与“重组”,“造境”看似随意,实际上是经历了文化大变迁,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了新的感悟后,当代画家的一种自觉选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