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受过专门培训,是高明的心理学家, 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弱点,经常使用心理咨询式的谈话技巧,把人一步步引入陷阱。”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说,从众多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可以发现,贪便宜、怕犯错、好奇心、不愿改错的受虐心态等四种心理最易被骗子利用。而应对骗局的最佳办法,就是不予理睬或电话核实,不让对方有机可乘。昨天,桑志芹根据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段,进行了专业的心理学分析。
通讯员 苏宫新 实习生 蔡雪洁
现代快报记者 陶维洲
第1种
怕犯错:急证清白反被套
电信网络诈骗嫌疑人冒充公检法很常见,中招的市民也比较多。“这类骗子利用的是人们惧怕犯错误,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当你的防卫心理被调动起来而表白解释时,反而给了骗子机会。”桑志芹说,人们生活中都怕犯错,尤其是听说所谓的公检法机关指控你涉嫌犯罪这样的严重错误。出于保护自己或亲人的目的,为了证明清白,很多人就会被骗子的“犯罪论调”恫吓住。
【应对】
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如果接到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说你可能涉及什么犯罪行为,桑志芹建议,这时首先更要相信自己,没做过错事就是没做过,不要被对方忽悠了,应该直接挂掉这种无关电话。
桑志芹说,对这类诈骗犯罪来说,心理上要“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因为从正规办案程序上说,一个人真犯罪了,“公检法”会找上门的,怎么可能先电话通知你呢?
第2种
贪便宜又好奇,难免被牵着鼻子走
电信网络诈骗中的中奖诈骗、各种补贴或退税诈骗,实际上是利用了老百姓贪便宜又好奇的心理。
桑志芹说,当老百姓听说中奖了,或者新政出台不久,能拿到所谓补贴或退税了,在贪便宜的心理驱使下,先是会半信半疑;接着,就在好奇心的怂恿下去追问,我怎么会中奖或有补贴?骗子再根据编好的说辞,让你的“半信半疑”变成“深信不疑”,接下来,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应对】
绝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桑志芹说,每个人其实多少都有“一夜暴富”或“钱生钱”的美好愿望,但多数人不会当真,因为只要内心不贪便宜,就绝不会相信“天上真的掉馅饼”。假如天上真的掉馅饼,那地上陷阱已挖好。
所以,接到中奖、退税或领补贴等电话或网络信息,第一个念头就是不相信,然后挂掉电话或不理睬。
第3种
被骗子蒙蔽却宁受虐不改错
电信网络诈骗案中,很多受害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骗子电话打得不停歇,有时三四个小时跟你聊天。比如,受害人在骗子诱导下,边打电话边汇款,即使民警、保安、银行人员阻止也不听,受害人已被洗脑了。
桑志芹说,骗子很明白,很多人有宁肯错下去也不愿认错的受虐心理,他们通过连续不断的利诱、恐吓、示好等手段,成功为受害人完成洗脑,为诈骗打开了通道。
【应对】
突然的“思维中断法”最有效
“骗子是针对人的心理弱点设置陷阱,那么对这种洗脑式的诱骗手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突然的‘思维中断法’,切断受害人的思路,使其醒悟过来。”桑志芹说,亲友、民警、保安、银行人员等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坚决一些,中断受害人的思路,打消他的疑虑,使其彻底醒悟过来。如果受害人身边没有别人帮助,要挽救就很难了。
第4种
开放式聊天“套取”个人信息
“王阿姨,你最近恢复得怎么样啊?”“我在家感觉很不错,谢谢。你是陈大夫吧……”像这样的电话聊天,在电信网络诈骗中很常见。桑志芹说,在心理学上,这叫开放式聊天。这种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即骗子已掌握了市民的一些真实信息。“骗子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精确诈骗。一开始聊天,往往先示好,让你放松警惕,然后慢慢套话,把你引入设好的陷阱,然后编造借口让你汇钱。”
【应对】
故意“张冠李戴”地反问
应对这种手法,桑志芹建议市民,在聊天中故意张冠李戴地反问,比如你故意说错某个亲人的姓名或工作地点,然后很随意地问骗子“某某人现在混得不错吧”,这样的问题只要两三个,对方就能露出马脚。桑志芹建议,无论多亲近的人通过虚拟沟通平台向你借钱、要你转账,从安全角度考虑还是要打个电话核实一下,这样才能不给骗子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