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在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圆形广场上,400多名学生在400多张素描人像中找到了自己的画像。很多人席地而坐,惊喜地看着画中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自己。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400多张肖像,是他们的美术老师张晓花了3个多月时间画的,他要赶在这群学生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前,送给他们一样最特别的礼物。
现代快报记者 余乐 吴怡 黄艳
《面朝青春》震撼了学生
这几天,一组照片在网上热传:广场上摆放着几百张素描,画面上是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发帖人是南京工业大学学生戴旻茜,画画的是她在南师附中江宁分校上学时的美术老师张晓,画中人物是学校的初一年级中10个班的412名学生。
张晓花了800多个小时,画出了这些画,作为这些学生最后一个儿童节的礼物,取名《面朝青春》。戴旻茜在另一个老师的QQ空间看到后很受感动,把这些作品发到网上,“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情怀!”
回忆起教过自己的张老师,戴旻茜回忆说,“作为一个美术老师,他平时跟学生的相处也不算多,能够完成400多幅画像,实在是很不简单的事情。”
“我不属于好动、调皮的人。”1983年出生于山东威海的张晓,从小酷爱画画,2001年考上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两年后,来到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执教,距今已经7年。至于为什么会想到为学生们画肖像,他说,“学生们的乐观、活泼在感染着我,对我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张晓说,绘画是他的专业,他想用这种方式去表达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同学的关心,“将这样的瞬间用绘画表达出来,美好的回忆就能保留下来。”
今年2月,张晓开始动笔。每次上完课,他都会抽出一点时间给学生们拍照。由他指定孩子们站在灯光比较好的地方,随意摆出姿势和表情。通常,孩子们都会对着镜头微笑。不过,也有个别孩子会做出特别的表情,比如做鬼脸。
咧嘴笑、皱眉头、凝神发呆……孩子们生动的表情跃然纸上,但背后的过程非常艰苦。“最大的感触是,我终于把这件事情坚持了下来。”张晓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平均每天3个课时,上完课要在学校备课、改作业、开教研组会,每天工作7个小时左右,晚上回到家再坚持画画。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平均每天画画9小时。
画完第一张时,张晓有点犹豫。“画得太慢,一张画就画了3小时。”他说,想到后面还要画400多张画,他有点动摇。毕竟,睡眠时间太少,有时周六一天就要连续画15个小时。不过,他不想给自己留遗憾,咬牙坚持了下来。“画到一半的时候最难受,进退两难。”他回忆说,一天夜晚停电了,他点着蜡烛在卧室画画,发现已经画到了300多张,“当时一下感到了黑暗中的曙光!”
画完第一张曾动摇过,画到一半时最难受
送出412份儿童节礼物的他,也想要一份礼物
最初给孩子拍照时,张晓并没有告诉他们具体原因,只是解释说搜集素材,请他们做模特。
“他们自踏入这个学校,就是我教的美术课。”张晓说,和这些学生相处了近一年,虽然有时候也会遗憾,自己教的学生太多了,一些人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不过,“看到照片,我的脑海就能浮现出他们的表情和做过的事。”
有的学生上课爱说话,张晓跟他沟通后还不服气;有的学生虽然很调皮,但每次都抢着帮他发作业本……深夜画画时,这些总是不自主地浮现在他眼前。“名字成了次要的东西,学生的脸和特征都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张晓说,他还将部分照片制作成了FLASH,留在电脑上自己欣赏。
赶在学生们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前,张晓终于把作品展示给了他们。
第一天展出是在5月26日下午,学校的圆形广场上,400多名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画像,看到了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自己。
初一(22)班女生小孙,把班上同学的画像一一看遍:“老师,我非常感动,你花了这么长时间,把我画得非常像,把我们全班都画得非常像!”孩子们围着张晓,非常开心。也有学生说,老师画中的自己,感觉有一点陌生,原来,在别人眼里,自己是这个样子。
回忆着学生们惊喜的表情,张晓告诉记者,“我也希望能收到儿童节的礼物。”他说,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给他画一张素描肖像,等他们毕业了,自己能拿出来慢慢回味。
初一(20)班的女生程歆怡说,如果可以,希望展览结束以后,能够拿到自己的画像,好好收藏,“而且我们也想给张老师画张像。”
这么多作品将来会如何保存?张晓说,很多同学提出,想要自己的肖像。“我和学生们商量了,让这件事变得更有意义。我们举行一场校园义卖,卖画的钱,就用来帮助失学儿童或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学生眼中的张晓
很温和很孩子气
“上学期张老师就开始给我们拍照,说要画像,没想到真画出来了呀!”回忆起刚见到画像的瞬间,初一(24)班的刘任菲话里还满是惊喜。
温和、孩子气,说起张晓,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
“张老师对我们说话都和和气气的,从来没有见他生气过,”初一(22)班的女生宫铭萱回忆,今年寒假开学回来,大家的心思都不在功课上,都在讨论寒假去哪玩了,“结果张老师就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跟我们讲他小时候放风筝、生火的事情,特别好玩。”
“一些男生挺调皮的,有时候开小差,张老师就会指着闹得最厉害的那个说,‘你的这个表情用素描怎么画,用板画怎么画’,然后顺便在黑板上描几笔,我们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过去了。”刘任菲说。
喜欢和男生们称兄道弟
对于初一(21)班的男生张泊墉来说,美术课曾经是挺没劲的课。“因为是女老师教的,很严肃,但张老师跟我们很亲近,我们男生也放得开,慢慢就喜欢上美术课了。”他回忆,张晓经常在跟男生聊一些共同爱好,例如小时候捉蚂蚱、当前的流行音乐以及玩过的魂斗罗等游戏,和他们称兄道弟。
教育专家点赞
这种爱
独特又充满智慧
“这位老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祝贺学生节日快乐,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孩子们的肖像,是童年的记忆。多年后回头看,可以获得新的力量。”成尚荣说,老师的做法让学生们有一个童年的暖色记忆,“他对学生的感情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充满爱心,充满智慧。”
南师大教科院教授郝京华,听说了张晓老师的故事后表示,在欣赏之余,满是感动。“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一种教育的爱。”郝京华说,现在的孩子,得到的宠爱甚至溺爱太多,他们不太需要那些浅表的爱,而张晓老师的表达方式,最能打动他们的心。“这会让孩子感到信任,这是施以教育影响的基础。”郝京华说,这会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动力,“教育的土壤耕耘好了,种子才能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