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5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媒体称存款保险推出遇阻
相关部委意见不一致,“谁也说不好今年能否顺利推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日获悉,自2013年底央行上报存款保险条例方案至国务院法制办已过半年,迟迟未能推出,原因是相关部委意见不一致,并很可能因此而进一步延迟。据透露,目前的核心问题有两个:存款保险制度监管权的归属问题,以及具体监管权限范围,即职能定位于单纯“付款箱”还是包括前期处置、救助等职能。

  名词解释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

  2012年7月,央行在《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表示,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一两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是建立存保制度。

  央行纠结

  存保基金职能问题

  据知情人士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比较靠前的任务,也列入了国务院法制办2014年的立法计划,但现在“谁也说不好今年能否顺利推出”。

  而在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依然被列为今年的一项改革任务。央行日前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中,也再次提及要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据悉,央行上报的方案,已是在第一轮方案基础上结合各部委意见再次修改后的方案,核心内容包括:监管权归属(设立一个存款保险基金,暂归央行金融稳定局管),介入前期救助职能,差别化费率,强制保险。

  先设立存保基金而非直接设立一个独立存保机构,暂时放在央行金融稳定局之下,先把制度框架建立起来,积累资金,未来再考虑转化成独立机构,解决最终归属问题。央行的本意是想先把问题简单化,以免导致独立机构归属的争执。

  然而,在该“基金”应该具备哪些职能的问题上又生争执。

  据知情人士讲,央行金融稳定局不甘心只充当该基金的投资运作和最终付款箱角色,认为职能“太浅太弱”,要求具备前期预警、救助、对问题银行的并购重组等职能。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提到,按国际惯例,国外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发展的趋势确实并非简单付款箱职能,都对存款机构有一定的监管权。

  但如果央行坚持存保基金按照国外趋势行使监管职能,就必定要与银监会目前所拥有的监管职能出现交叉。此外,涉及金融国资部分,财政部也有管辖权。

  商业银行破产条例引冲突

  记者同时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银监会负责制定的“商业银行破产条例”也已形成初稿,目前央行等部委已经提出了各自的修改意见。而央行对于该条例的立场是,要注重其与存保条例的衔接,避免二者职能范畴出现交叉。

  但就破产条例初稿的内容来看,二者确实存在监管职能交叉重合的内容,而矛盾冲突的地方依然纠结在是否参与前期救助上。银监会在破产条例方案中也同样强调要拥有前期救助职能。据悉,央行承接的存款保险条例和银监会承接的银行破产条例都是国务院的同步课题。但后者成文相对滞后一些,正式出台时间也将晚于前者。

  专家:“多龙治水”未尝不可

  多位银行人士认为,如果从宏观的系统性风险控制和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存款保险制度,监管权归属央行更合适;但如果涉及具体处理银行破产问题时,则银监会的监管职权更贴近。

  但总体来看,银行人士偏向于存保基金归于央行管辖。“因为结算职能、账户、流动性管理都在央行。”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对于监管权重叠交叉的争议问题,有人建议,存款保险条例可以先简单化推出,形成制度框架,然后经过一些具体的银行救助,或出现银行破产的案例之后,再行调整,逐渐形成和完善细则。毕竟,利率市场化进程已使存保制度的推出迫在眉睫。

  也有专家认为“多龙治水”未尝不可。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提到,很多国家存款保险制度都是成立一个公司制的独立机构,尤其在大国,相关部门都有监管权,监管权存在重叠,但彼此互不影响。

  “不光是人民银行、银监会有监管权,审计署、税务部门也有一定的监管权。”赵庆明说,“2003年成立银监会时,也不是把对银行所有的监管权都给银监会,央行金融市场司、金融稳定局后来陆续收回一些监管权。”

  “相关部门有必要从国家宏观大局出发,尽快推出存保制度。”赵庆明说。多位受访人士提到,眼下再多争执讨论均无意义,急需高层领导拍板决定。

  据《财经国家周刊》

  5月前25天四大行

  新增贷款仅1300亿

  一片呼吁央行降准、再贷款的喧嚣声中,中国的货币政策似乎走到了是否要选择宽松的十字路口。5月份实体经济萎靡的信贷需求,吻合了市场的呼声。

  记者获悉,截至5月25日,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1300亿元。此前一周市场还为一则央行定向宽松的传闻欢欣鼓舞。传闻称,央行通过再贷款向国开行和建行投放了基础货币,这一规模在5000亿左右。

  “若消息属实,下月公布5月份货币信贷数据时,最终数据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5月20日,一位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门负责人向记者做了分析。

  然而,5月的信贷数据显然目前为止尚难给力。信贷数据持续疲软,既有外汇占款增长低迷所导致基础货币投放之困的部分原因,又是中国实体经济去杠杆化状态下的真实写照。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负债的压力仍然沉重。截至5月25日,四大行存款依旧维持在3000亿上下的负增长水平,月底存款冲刺的局面无法避免。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最新的一句观点,点到了市场的痛点——“我们无法让一个不再增长的经济体去杠杆”。王志浩认为,货币政策可能已经在没有任何官方信号释放的情况下悄然实施。

  一方面是不断高企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却是不堪重负的实体经济。来自实业需求的不振让商业银行变得异常小心,而不良贷款的反弹冲动则让银行头疼不已。

  中金公司近期在江浙两省的深度调研显示,金融机构对未来12个月的宏观经济较为悲观,甚至不少金融机构和企业家认为,即使放开限购和限贷,效果也难乐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