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发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5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廖运昇:追求真理志报国,着鞭何惜暮年身
  廖运昇(1901—1981):字中平,安徽淮南市廖湾村人。黄埔军校四期生,参加过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少将师长等军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曾参加反蒋活动。在解放战争中,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于1948年9月,同中共建立秘密联系,1949年5月4日在浙江义乌,率领原国民党军110师起义,加入革命阵营。建国后历任南京市市政建设委员会副
  廖运昇摄于1947年
  1962年摄于北京颐和园
  义乌起义前,廖运周在绸布上写给廖运昇、廖运泽的信
  廖运泽(左)、廖运昇(中)、廖运周(右)1979年在北京合影

  ■编者按:在雨花台功德园,长眠着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和老革命家,他们的名字也许您并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工、物理、水利、航天、音乐、绘画……他们工作的领域对我们来说也似乎有些陌生。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为我们生活的时代作出了卓越贡献。《发现》周刊联合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人物”,为您介绍这些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

  清末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廖运昇父亲廖润斋与族内兄弟多人,经革命党人柏文蔚(安徽著名民主人士、老同盟会员)等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后讨袁失败,北洋军阀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廖氏族人的淮上军抛头颅洒鲜血,做出了很大牺牲。年少的廖运昇受父辈影响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启发,感悟了反帝反封建的道理和民主革命的意识。24岁那年,他进入黄埔军校,自此开始戎马生涯。

  伍仁 供稿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整理

  入读黄埔四期

  为革命东征北伐

  少年时代,廖运昇和同族兄弟到外地求读,在皖北就读于教会学校怀远含美中学时,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与堂弟廖运周等人遭到排斥而离校,后转南京成美中学就读,也因积极参加学潮被开除。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廖运昇在已入黄埔一期的堂弟廖运泽影响下,于1925年夏,到上海的黄埔军校秘密招生处要求入学。依靠父辈老同盟会员的关系报了名,并填表加入了国民党,经考试录取,遂乘船秘密南下广州报到,被编入第四期步兵科第二大队,参加了消灭广东军阀的东征,开始了军事生涯。

  1926年10月毕业,因学习成绩优秀被分配到武汉分校第6期入伍生团第3团第1连任连副,参加北伐战争。年底,廖运昇受北伐军总司令部派遣,到蚌埠策动军阀孙传芳部一个连反正,并搜集到了不少军事情况,返回武汉后,被总司令部留在宪兵第三团第一连任中尉排长,不久随总部进入南昌。

  1927年,廖运昇前往安庆,进入柏文蔚的33军。到33军他主动要求上前线,上级见他训练有素,意志坚决,任命他为1师2团1营营副,先后在舒城、合肥等地参加痛击军阀孙传芳部的战斗,由于他勇敢善战,擢升为少校营长,随后,他带领1营参加追击军阀张宗昌部队、转战宿县,直达山东。

  转战大别山

  抗击日军寸土必争

  1928年,廖运昇因参加反蒋活动遭排挤,兹后回家乡闲居。“九一八”事变,民族危亡之际,廖运昇重返军队,在河南独立第四十旅任中校参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廖运昇被调回安徽任命为第21集团军保安第八团团长。保八团不久即参加了在桐城、和县等地的对日军战斗,最著名的是巢县阻击战和落儿岭防御战。巢县阻击战,保八团与日军激战五六天,予日军以重创,阻滞了日军攻占合肥的行动计划。

  落儿岭防御战发生在1939年,保八团调防霍山,驻地落儿岭。落儿岭向来为大别山的“门户”,具有极重要的军事地位。六月,日军出动一千多人,对保八团进行多次攻袭。廖运昇沉着指挥,全团奋勇杀敌,特务连长重伤不下火线,阵地几易其手,反复争夺,战斗激烈时士兵们呐喊着与日军展开肉搏,致日军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我方虽有损失,廖团长也负了伤,但最终守住了“门户”,粉碎了日寇侵占大别山我军防区的企图。

  廖运昇率保八团转战于皖中大别山地区,伺机歼敌,二年多时间大小数十仗,或伏击,或奇袭,或扰敌,或攻坚,屡有亮色。

  1941年,廖运昇调任汤恩伯第31集团军党政大队任上校大队长;1942年任挺进第五纵队少将司令,次年,纵队改为117师,廖运昇任师长,其间,参加了阜阳保卫战,不分昼夜攻袭日伪军各据点,战役历时20多天,先后收复颍上、蒙城等地而胜利结束,廖运昇因“厥功甚伟”获颁忠勤勋章。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廖运昇奉命率117师赴徐州接受日军投降,并作为卫戍部队驻防徐州。

  不愿打内战

  率部起义获新生

  内战爆发后,廖运昇心情非常沉重,他对跟随他多年的部下说:“打鬼子是抵御外侮,为国为民;打共产党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毁国害民”。他还目睹抗战胜利后,接收大员们巧取豪夺,官场贪污腐败,民众怨声载道。1947年秋,廖运昇决意脱离内战战场,托词请长假到南京住闲了。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廖运昇重被起用。在皖北组成暂编第一纵队,司令由廖运昇堂弟廖运泽兼任,廖运昇任副司令实际负责。不久他们就密派至亲到淮北找中共联系。解放军华野联络部派来了朱怀民接头洽谈,部队移驻淮南,他们又在“爽园”晤商,终因起义条件不成熟未行动。

  年底,廖运昇堂弟、黄埔五期的廖运周(中共地下党员)在淮海战役中率师起义,廖运昇获知后即派亲属去解放区找廖运周,希派员来协助起义。但此时南京派了老牌军统特务来部队,并电令退往江南,廖被迫率部至芜湖。1949年4月,部队经太平到达浙江临安,被改编为85军110师,廖运昇任师长。中旬,部队经杭州到达萧山。

  廖运周起义后,任二野第4兵团42师师长,兵团司令是陈赓。陈赓和廖运周见面时命其写信并即派联络部敌工科长杨振海化装成商人,将信缝在夹衣内,从河南出发追踪月余,直至4月25日,在萧山追到廖运昇师部。廖运昇看了信,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5月1日,部队到达义乌。5月3日,廖运昇召开了团以上军官会议,明确指出只有起义才有光明的生路;5月4日召开官兵大会,宣布正式起义,会上发生有人举枪向廖射击被制止事件,但只是小插曲而已,部队终于获得了新生。

  为南京的市政建设

  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5月,廖运昇到南京参加二野高级军官研究班学习,三个月后结业。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亲自和他谈话,希望他随军去西南,他考虑自己年已半百,长期在旧军队带兵,怕胜任不了人民解放军的工作,要求留在南京地方工作。二野走后,柯庆施来南京市主持工作,两人在大革命时期搞学生运动是故交,柯又安排他到苏州政治研究院学习了一段时间,回宁后就担任南京市市政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工作了。

  廖运昇在担任市城建部门领导期间,工作认真勤奋,不坐小车,经常骑辆自行车穿大街过小巷,到处调查情况、解决城建方面问题。在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积极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认真执行各项方针政策,为南京的市政建设、房地产管理做了大量工作。

  一九五三年南京遭遇特大水灾,他负责市防汛指挥部工作。在下关,他上江岸护堤查险情;拄着竹棍、趟着没膝浑水,指挥排涝,解救被困民众,看到有些老百姓家中水淹的景况多次流下眼泪,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困苦。龙潭发生险情,粮食局的一批粮船即将为大水吞没,他赶到现场,站在船头指挥抢险,风雨交加中,一会到江堤察看,一会与工作人员研究,毫不间歇,他浑身湿透还坚持鼓励大家,高喊“我们要分秒必争”、“减少老百姓损失”等口号,由于他亲临前线,指挥有力,加之身材高大,形象威武,声音洪亮,大家深受感动和鼓舞,有力地推动了防汛工作的进行。

  “愿为合作争贡献,

  海峡两边有故人”

  粉碎四人帮后,廖运昇衷心拥护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无比振奋;对祖国的四化建设,充满信心;对国家越来越好的形势,欢欣鼓舞。他衷心拥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他十分怀念在台湾的亲朋故旧,殷切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在一次联欢会上,即席挥毫作诗:秦淮杨柳又青青,翘首南天怀故人;风雨同舟伤别离,相期杯酒叙衷情。

  长期以来,他积极组织发动开展对台统战工作。带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撰写对台广播搞,如《致陈大庆老学长的一封信》等多篇,向台湾军政界人士宣传祖国兴旺发达的巨大变化;宣传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和党对起义人士的一贯政策。即使他在患病期间也仍然十分关心对台工作,努力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此外,他还十分重视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工作,回忆撰写了《汤恩伯集团在京沪杭总崩溃中的徽杭防线》等文稿。

  廖运昇毕生追求真理,坚持进步,他胸襟宽广,顾全大局,性格豪爽,爱好诗文的“儒将”作风为熟识他的人们所难忘。1981年初他以八十高龄当选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面对党和人民的信赖与肯定,感慨万千,在南京日报上以《八十述怀》为题赋诗一首:几度沧桑八十春,乾坤旋转史无伦;百川归海波涛壮,多难兴邦气象新。伏枥不忘千里志,着鞭何惜暮年身;愿为合作争贡献,海峡两边有故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