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生活苏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5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90岁烹饪大师掌勺“一碗面”
三代名家组成大师工作室,老辈记忆中的汤面将被一一还原
  枫镇大面

  “舌尖上的中国2”近期热播,多种苏州美食入镜,让众多身在“天堂”的吃货深感“骄傲”;苏州又在近日入围“最中国美食城市20强”,苏式美食再度引发关注。说到苏州美食,汤面是绝对不能忽略的。昨天,“苏州一碗面”大师工作室在苏州一家老字号面店成立,工作室成员将还原苏州特色传统面点,把一碗面做全、做精、做优。三虾面、葱油蹄膀面、两面黄、杭式软炒……这些只留在上一辈记忆里的美味,如今即将闪亮回归。

  蒋文龙 文/摄

  “枫镇大面”祖师爷出山

  今年90岁高龄,1948年起就在苏州一家面店为“枫镇大面”焖肉、吊汤的俞雪根可谓“枫镇大面”的祖师爷。昨天,他携弟子高扣林和第三代传人张健、王伟琪现场指导和讲解,共同还原66年前的“枫镇大面”味道。

  说起正宗的“枫镇大面”,这三代中国烹饪名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这肉,要漂好几次,确保肉发白,血水洗净,毛不能刮,要钳掉。肉至少烧上4个小时,最后撒上葱花和绵白糖。吊汤一定用黄鳝,时候到了,黄鳝捞出,沫撇清。”为保证清汤,师傅不能离开锅,两小时内一有沫子就得撇,汤要清得见底。随后,鳝骨、鱼骨、葱姜一起熬汤,再加些酒酿解腥提鲜,“那时候下半夜一点就要下肉,熬半个晚上,确保老苏州一早5点半喝上头汤面。”俞雪根说。

  老师傅们指出,那时候的“枫镇大面”是不用酒糟的,甚至为了防止肉质发酵,早晨10点半必须售罄。而为了保证口感,也避免焖肉冷热温差带来健康问题,大肉出锅后让它自然冷却,不进冰箱。“老实说,这道面的风险性比较大,肉一旦馊了,吃出问题,面馆牌子都是要砸掉的。”

  另外,煮汤时,采用“窜边滚”这种文火慢炖的手法,以保证汤色至清,也使鳝骨和鱼骨中的“鲜头”慢慢吊出。而品尝“枫镇大面”的最佳时间,是在小暑节气的前后一个月左右,古语说“小暑鳝鱼赛人参”,那时的黄鳝鲜嫩味美,肉质最佳。

  多种名面将“重出江湖”

  因为工序复杂,人员上又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这道曾经在苏州极为普及的面点在80年代初期后逐渐消弭。近几年,随着吃客要求提高,重新振兴“枫镇大面”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苏州一家餐饮公司的负责人决定,请来俞雪根、汪成、唐杰等三代知名烹饪大师,成立“苏州一碗面”大师工作室,潜心还原各种传统面点的工艺,让新老苏州人都吃上正宗精致的老式面点。

  工作室配备专门的冰柜和操作室,专用刀具、砧板,并有专人负责,保证面点的品质和卫生。试水的“枫镇大面”作为工作室首个品种,已从昨天起全面对外开售,价格亲民,每天早晨六点起,只供应200碗。

  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至今,苏州大市范围内的面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由三四十家发展至千余家,而如何在发展中保持苏式面的精致和特色成为越发引人关注的问题。该工作室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的苏州面普遍越做越低端,成为快餐而不是精致饮食。但在老苏州的生活里,一碗面可是博大精深的。工作室的成立,正是为了普及和延续传统中的精华,帮助百姓发现苏式面里的奥秘。而且,工作室不仅有师傅做,还有地方吃,有兴趣的也可以学,成为下一代苏式面点传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